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0001《文学概论》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0001《文学概论》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15:07:26

0001《文学概论》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过程。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

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三: 分析题 每题10分,共2题,总计20分

题型四: 论述题 每题30分,共1题,总计3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2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知识点

第一章 文学主要活动

(1)文学活动四要素

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四要素各自不同的作用: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2)游戏说

游戏说是关于文学起源的一种学说。

(3)劳动说

(4)模仿说与表现说的主要区别

(5)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

第一,文学是生存于社会的人们相互沟通的话语行为,因而具有社会性;第二,文学作为话语,其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同时,其各种要素的产生、发展与变化都最终取决于社会,

因而是社会的产物;第三,文学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总之,文学作为话语活动,是社会的事业,既产生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正由于如此,文学具有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6)读者再创造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终于实现其价值,从而文学活动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

第二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文学话语

文学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③本文,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可以从下面三点去理解文学的双重性质。第一,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质表现在,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正是这样,文学是审美的。第二,文学又是意识形态的,这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一般性质。正是这种一般性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形成普遍的复杂联系。这种一般性表现在,文学可以被视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有时运用概念方式并具有认识因素。第三,由于如此,文学具备双重性质:它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1)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的作用在于,它既是作家所有文学创造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也是他每一具体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实现的关键。 创作动机由作家的内在需要而产生,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外在机缘指外在刺激物,它能使作家的内在蕴藉和奔突的热情找到倾泄的渠道,使原先焦躁不安的盲目驱力变为明确而坚定的意图,并把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有用材料和艺术发现贯串起来,使文学创造由意图变为行动。

(2)文学材料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作家的创造活动,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工、改造、变形而成为艺术作品。文学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的,是作家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感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

(3)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灵感往往表现为对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是非预期的和转瞬即逝的,但却是长期思索的结果。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心理现象。省略推理过程并不等于不要推理过程,而恰恰正是依赖于长期的和反复的推理训练的支撑。直觉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家对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从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直觉和灵感常常纠缠在一起,但直觉不是灵感,直觉与灵感有以下三点不同:第一,灵感是长久思索和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而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突兀判断;第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第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而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现实型文学及其特征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 2、逼真性。

(2)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1.凝练性。 2.跳跃性。 3.音乐性。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诗和散文既可以写人,也可以不写人,而小说则必须写人。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同诗、散文和剧本等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着远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多方面地、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例如,既有人物言语,也有叙述人言语;既能描写人物容貌,也能表现其心理活动;还可以通过对话、行动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如鲁迅的《阿Q正传》。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小说总是要讲故事,而故事则要由完整复杂的情节构成。因而小说总是尤其注重情节叙述,以丰富复杂的情节去刻画人物,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具体充分地描写环境,才能具体而真实地揭示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脉络,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与诗和散文相比,在环境描写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是长于描写的文学样式。如《红楼梦》中对小说的时代背景及贾府以及大观园的描写。

(4)理想型文学及其特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1、表现性。表现指对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的直接表达。与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注重表现性。现实型文学要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状况,而理想型文学则是要虚构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而主观理想的表现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2、虚幻性。虚幻指运用夸张、变形或虚构的方法,按照情感逻辑,而构想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与现实型文学注重以写实方法精细地描写现实事物而达到逼真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是以夸张、变形或虚构等手段构想出只能存在于理想中的事物。这就决定了理想型文学总是要大胆地发挥想象和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如理想中的英雄),以便充分地和尽情地表达理想。

(5)象征型文学及其特征

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侧重以暗示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1.暗示性。暗示指一种间接的或非直接的表达方式,其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与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理想不同,象征型文学重在以间接的方式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这样,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往往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的意义则不仅在形象自身,而且越出形象自身之外而体现更深广或普遍的意蕴。2.朦胧性。这是由象征型文学的暗示性决定的。由于总是以间接的或非直接的方式去寄寓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型文学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朦胧性。象征型文学虽然有时也要描写客观现实事物,但与现实型文学追求细节真实达到逼真性不同,它的目的仅仅在于以此暗示某种更深广而又朦胧的意义。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意境

根据诗歌对情与景的重视程度不同,情景交融分为三种方式: 1、景中藏情式。 2、情中见景式。

3、情景并茂式。 (2)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既可指人物形象,也可指种种别的艺术形象。为人所熟知的是种种典型的人物形象。

第六章 叙事性作品

(1)文学叙事

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2)故事

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它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 情节是故事的四个层面之一,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第七章 抒情性作品

(1)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是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的简称,指抒情人在抒情时的基本语言运用及组合方式。比喻是抒情性作品重要的修辞方法。比喻,俗称“打比方”,是借助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被喻体或喻本)的修辞方式。往往有三要素:喻本、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明喻、隐喻(也称暗喻)、和借喻。

① 明喻。明喻就是喻本、喻体和比喻词都同时出现的比喻方式,其明显的标志就是喻本和喻体之间直接以比喻词如“若”、“如”、“似”和“像”等连接。,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芙蓉”是喻本,“面”是喻体,“如”是比喻词;而“柳”是喻本,“眉”是喻体,“如”是比喻词。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0001《文学概论》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过程。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 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