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
察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运动方式)?为什么种子不发芽??(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为什么喷泉能喷出水来??(探索发现在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水喷得越高)?镜子为何能照出人的形象??(探究镜子的折射现象)……这样就使看似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知识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使幼儿在解决日常生活、游戏中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一些科学现象,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真正体验到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当然,关注幼儿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并不是说要把幼儿的科学教育带入茫茫无边的凌乱生活之中,而是强调从一些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人手设计活动。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科学。学习科学。
(六)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耐心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由于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幼儿的探究与学龄儿童相比更具艰难性与反复性。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科学的概念与现象,也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有所反复。正如《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所言:?对许多学生来说,面对他们先前的错误概念并对它们加以改变是一个艰难的智力挑战。?因此。指导幼儿的探究发现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反复尝试、多次试误、寻求答案,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三、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倡导教师必须为幼儿搭建科学学习的?鹰架?,共同建构科学概念
幼儿探究学习活动强调?互动—建构?:在手动、心动、口动、他动中建构对科学的理解 。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发概念(日常生活概念)为中介的,幼儿必须把自发概念融入科学概念体系,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最后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必然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幼儿的烙印。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将幼儿的自发概念作为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引导幼儿逐渐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手动:即实践,是指教师应为幼儿设计需要亲手操作并探索物质材料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制作、实验、饲养、种植、采集、记录等手段揭示科学现象,验证科学结论,理解科学问题的实质。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并逐渐扩展到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鼻嗅察、用口试尝、用手碰触操作,让幼儿在真实与自然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以获得科学的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发展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心动:即思考,是指教师应在幼儿动手操作的探索中促使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物质材料,将活动扩展到全身感官,由此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尝试对问题作出假设或解答。例如,在?有趣的喷泉?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注满水的塑料瓶、针筒以及分别打有1-4个孔的瓶盖。教师问幼儿?一个孔和两个孔的
‘喷泉’哪个喷得高,两个孔的和三个孔的比,哪个喷得高?,引导幼儿不断进行猜测、操作、验证,使幼儿直观地观察到?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瓶子的孔越多,水喷得越低,孔越少,水喷得越高?这一现象,初步理解压力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同时获得一系列科学探究技能。 口动:即交流讨论,是指教师应引导幼儿把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动脑思考作出的假设及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个人发言、小组交流及全班讨论的方式促进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交流。幼儿之间的协商、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解决自己的认知冲突,调整自己的观念,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注意的观点,以促进概念的理解。
他动:即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是指教师应引导幼儿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区域环境都需要精心布置,以利于幼儿的探究;操作材料要及时提供,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有利于幼儿解决问题。另外,活动时间也应弹性调整。以符合幼儿探究的实际需要。
总之。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倡导教师必须为幼儿搭建科学学习的?鹰架?,从幼儿的自发概念或天真理论入手,通过幼儿的手动、心动、口动、他动,与幼儿互动对话、一起学习。共同建构科学概念。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赫胥黎所说,?科学教育应该是实际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心智应当直接与事实发生联系,他不仅仅是知道一个事物,而且能运用他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看一看
这个事物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心智直接与事实相联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