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题库(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单选题部分)
第0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体系
2.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3.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的知识 C.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D.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邓小平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D.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书P4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6.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创立了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中,最根本的属性是 A.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B.彻底的科学性 C.坚定的革命性 D.自觉的实践性 8.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9.恩格斯认为,全都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问题 B.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规律问题 11.哲学上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出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3.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5.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8.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2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2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5.王安石集甫朝人诗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它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空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无限性
26.“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一定基础和承担者 27.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8. 2009年4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记者对美国新财长盖特纳的访问,盖特纳把自己担任财长56天的“天”有意说成“年”,说成56年,说“感觉像过了好多年”。中国也有两句形容对时间的不同感受的话,即“度日如年”和“光阴似箭”。这说明 A.时间的长短由人的意识决定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2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1.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3.“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34.系统与周围环境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与其环境进行着物质、
能量、信息的交换。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 B.开放性 C.结构性 D.层次性 35.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36.黑格尔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了
A.系统的整体性 B.系统的结构性 C.系统的层次性 D.系统的开放性 37.新旧事物的区别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的新旧
C.力量的大小对比 D.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
38.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39.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
40.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其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41.辩证的同一是
A.指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B.不包含差别的绝对同一 C.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D.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42.“因祸得福”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43.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44.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45.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4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4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4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