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整版自考西方文论选复习笔记资料
剧等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立场,针对流行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理念论提出“美即是生活”的命题,他力主把艺术与现实联系起来,“尊重现实生活”,以“美即生活“这个鲜明的美学命题取代沉醉于主观心灵的超验理念论。这就将文学的立足点牢牢地定位在社会现实人生的土壤上,显示出强大的批判锋芒和革命精神。不可否认,车氏在强调美即生活的同时陷入了偏颇或矛盾。混淆了生活真实的本质及其辨证关系,导致不恰当地抬高生活,甚至把它绝对化。
35.斯达尔夫人法国著名文化活动家,文论家和小说家。浪漫派先驱,也是后来实证派文论和社会学批评前提人物。她的《论文学》首先是一部文学史论著作,考察了欧洲文学从起源到不断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次对法国当代文学的巡礼以及给他指出前进的方向。作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取决于宗教、风尚、法律亦即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甚至气候地理环境,这种指导思想,为实证式的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论文学》建立了怎样的文学史体系?将欧洲文学为南北方两种类型,前者以法国为代表荷马为鼻祖,后者以德国为代表莪相为渊源。南北截然不同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形成了迥异的民族及其文学个性:南方文学,情调欢快,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北方文学具强烈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对痛苦的深切感受,对意志、自由、乡间和孤寂的热爱,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这种环境决定论的分析从科学性的角度显然还欠缺严密,但不可否认也大致说中了欧洲文学的某些特质。
36.泰纳《艺术哲学》:19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文论和艺术家,实证主义批评大师和社会学派的开创者。
▲条件决定论:泰纳认为文艺创作的特性、风格及其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力量。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时代,包含文化及传统的因素,如制度、习惯与时代风尚之类,在向前发展的若干阶段相应产生出各种形态。
37.勃兰兑斯:19世纪后期丹麦文学史家和文论家,实证派文艺批评的代表人物。《19世纪文学批评主流》是运用实证理论进行文学史研究的代表作,提出:比较文学、文学史是灵魂史、文学研究是心理学的观点。
38.叔本华:德国哲学家。著有《充分根据律的四重奏》《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视觉和色彩》《自然界中的意志》。
▲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集中体现在“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哲学命题中。叔本华把客观世界视作依赖人的认识而存在的精神现象,这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的实质。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没有目的、没有至尽、不可遏制的冲动和生存的欲求。这种非理性的意志是个体生命的支配力量,也是依赖认识主体而存在的表象世界的主宰,因此,归根到底“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重视直觉和悟性,贬低理性认识。1他把直观称作天才的、柏拉图式的观察方式。是超逻辑的认识方式,他抛开了理性认识方法所依据的因果关系、偶然与必然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等知性认识法则,强调凭悟性直觉超时空、逻辑去把握感悟世界的本原。2审美直观是直观的最高形式,是感性个体认识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3.理念是意志直接的、纯粹、完美的客体化,认识理念是审美直观的目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主客相融,化而为一。
▲叔本华把复制理念视为艺术的宗旨。他认为,美深藏在外形后理念中,在艺术里有地位的只是内在的意义。在他看来,表现了理念的艺术才是不朽的艺术,这种艺术是普遍永恒的人生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论述悲剧与人生的关系的:叔本华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生是一场摆不脱的悲剧,而个体生命意志则是人生悲苦之源,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使人摆脱意志的桎梏,产生恬静的心理,但他又认为艺术只能短暂超越悲苦的人生,不能带给人们长久的愉悦。叔本华把悲剧视为文学的最高级体裁,因为悲剧艺术效果最强烈,写作也最困难。写出人类巨大的不幸被叔本华当作悲剧的目的,悲剧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的全部悲哀和失败。
39.尼采:德哲学美学家。对西方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著有《季节的沉思》《仁心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悲剧的诞生》是他全部著作等基石,也是系统讨论美学文艺问题的著作。《查拉??》集中表现了尼采的思想观,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
9
▲尼采《悲剧的诞生》用日神精神、酒神精神阐述艺术起源和本质。日神精神:日神象征人赋予世界和人生美丽外观的精神本能。日神精神是一种梦幻精神,它使人沉浸于梦幻般的审美状态中,从而忘却人生的苦难本质。酒神精神:是个体生命和个体意识与世界超验本体浑然相融的一种精神状态,它破除外观的幻觉,超脱个体生命,与本体融合而直观人生痛苦,在悲剧性的陶醉中化生命的痛苦为审美的快乐,进而使人的精神达于永恒。
▲尼采的音乐观:音乐是本原艺术,其他艺术都是现象的摹本,而音乐表现的世界的形而上的本质。酒神艺术可用日神艺术的方式显示为一种可以直观的形象。因此,音乐孕育了抒情诗和悲剧。
▲尼采悲剧观:“悲剧的本质只能解释为酒神状态的显露和形象化,为音乐的象征表现,为酒神陶醉的梦境”,他把悲剧的快感称为形而上的快感,视悲剧的功效为“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尼采文艺观中有明显的否定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倾向。总之,艺术不只是要模仿自然,更是要对自然作形而上的补充,他根本的作用是要超越和征服自然现实。这是尼采最基本的艺术观。
40.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戈蒂叶(法)、佩特(英)、王尔德(英)、桑克蒂斯(意,唯美主义向形式主义过渡)
▲西方唯美主义的基本观点:艺术就是形式,就是
美;艺术就是无用,虽无用,但比实用物品更具价值;人应该追求美、艺术,亦即追求享乐、放浪。41.戈蒂叶(《阿贝杜斯》序言)的诗歌理论1时给说追求的目的是美,别无其它;2美是无用的,一旦变得有用,就不是美了。《阿贝杜斯》所描写的各种各样美的形式,目的是诗人内心产生柔和而平静的悸动。戈蒂叶反对艺术功利论,反抗传统看法。他并不是人为艺术真的无用,而是大有用,是从无功利中生出的大用。
▲《莫般小姐·序言》主要理论:是戈蒂叶唯美主义理论的比较系统的阐述。他首先认为美和艺术都是纯形式,是不用迎合人的欲求的。其次,为了欣赏真正的艺术与美,人可以放弃一切。再次,追求艺术和美就是追求享乐,追求享乐也就是人生的目的。以上三点的核心就是艺术与美是至上的,人生应该沉浸在艺术和美中。
42.佩特:英国唯美主义早期和最重要的代表。对王尔德影响很大。
▲佩特《文艺复兴》中的唯美观:1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人的生命就像火焰一样是各种力的组合,是变化的,短暂的,外在的美也是变化短暂的。2美感是人对外在事物美的印象的瞬间组合,但我们很难感受到整体的美,只能抓住一瞬间,即一个个印象。3获得美感并非目的,体验本身才是目的。美感由印象组成,印象随生随灭,要获得整体美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某一个印象变得完美,引起我们的激动,这就行了,这就是体验。美的体验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由于对一个个印象的体验就是目的,要一直停留在美的印象,美的焦点中,就要生活在感性中,永远对事物保持新鲜感、保持热情。只有这样才算是珍惜生命,达到人生的成功。5.生命是短暂的,必须珍惜,抓住每一个片刻,去欣赏美,体验美,就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43.王尔德: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唯美主义运动最重要的倡导者实践者。以惊世骇俗的文学主张、奇装异服和机智的谈吐在英国社交界享有盛誉,被称为“唯美狂”。理论《英国多文艺复兴》《谎言的衰朽》《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道连·葛雷的画像〉自序》。
▲《英国文艺复兴》中的唯美观:1强调想象对艺术创作的作用。重视想象,是19世纪浪漫主义以来的主要特点,但王尔德强调想象,目的不一样。他认为艺术家应摆脱现实的纠缠,进入想象的王国,才能塑造出真正的艺术品,真正的形式。2强调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性。艺术家的所有经验必须转化成某种形式,才是艺术。由于艺术形式完整呈现,经验只成为形式的构成因素,所以经验似乎与形式不相容。3艺术不因远离时代而受损害,由于远离时代更能实现艺术家的愿望。艺术的目的是形式,生活、时代都只是艺术取材的地方。4艺术应该有宁静的静穆之美,而不是嘈杂生活的回声。
▲王尔德《谎言的衰朽》全面的唯美观1艺术有自身的生命,这就是美,就是形式,除此之外,艺术不表现任何东西。2艺术与时代针锋相对,不是时代的产物,现实主义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现实的,信仰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精神的;艺术有时复活古代的形式,有时走在时代之前。3艺术不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模仿,也不是将它们上升为理想状态,艺术是想象的产物,是形式、美。生活和自然有时可以作为艺术的素
10
材,但必须转换成形式。4外部自然也模仿艺术,因为艺术为它提供了美的形式。5艺术的真正目的是撒谎——即虚构想象,“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自序》集中阐述的唯美观:1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即美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2自传体是批评的最高形式也是最低形式。自传体过于切近生活,成为生活的应声虫,故为最低形式。但如果能把材料化为形式本身,便可成为最高形式。3艺术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只有写得好与不好的区分。艺术是形式是美,与道德无关。4艺术是形式,有外观,有象征,就看你怎么看。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包括作者和读者,而不是生活。5艺术没有任何功利价值。
44桑克蒂斯;意大利最著名批评家,代表着唯美主义向形式主义过渡。代表作《意大利文学史》《19世纪意大利文学史》
▲桑克蒂斯,《论但丁》:\意图与效果的矛盾\:是桑克蒂斯文论基本见解之一。指作家创作的内在意图可能与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作品的形式发生矛盾;意图中的世界和作品实现出来的世界是有区别的;但丁的意图是阐明“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哲理,但没有做到”心手一贯“,作品实现的世界是”有活气和生命的“最后,出现上述矛盾是自然的,愈是小作家,愈不会有矛盾,但却不耐读。
▲桑克蒂斯《论亚历桑德罗·孟佐尼》:“灵感和理论的矛盾”:这是对意图与效果理论的深化。1艺术家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但意识不到如何写,这就是理论与灵感的冲突。2大作家任随灵感的流动,这样可以摆脱理论和个人陷入意图强加的束缚。3天才、灵感不依赖理论,而且常常违反自己的思想体系。45.波德莱尔:法国象征主义先驱。
▲《论泰奥菲尔·戈蒂叶》理论见解:1区分科学、道德和艺术的领域。认为真、善是道德的基础和目的,美才是趣味(艺术)的唯一目的。小说是艺术中最复杂的种类,就其反映的生活说,属历史,就其表现激情说,属于美。2诗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诗就是形式,就是美、快乐、激情。3人类通过诗、音乐,以窥视彼岸世界的奥秘;在对大美的领悟中,寻找人间诸事与上天的应合(感应);美并非仅是快乐,更是发展的忧郁。
▲《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论雨果》)观点:1诗可以通过可见的事物,无生命的自然,传递最短暂、最复杂、最神圣、最恶毒的感觉,使人与一切事物相沟通。2提出“通感”理论:一切形式,运动,数、颜色、芳香,在精神上如同在自然上,都是有意味的,相互交流、应合的。3万事万物都是象征的,相互呼应,彼此成为象征物。4诗人是翻译、辩认者,从万事万物中发现象征关系,寻找象征物。5诗人能从沉思中产生独特、疑问、神秘、平静而骚动的诗性。
46.魏尔伦法:继王尔尔德之后,象征主义三大诗人之一。法国人。创作主题:描写颓废、忧郁情绪及人生的痛苦;在艺术形式上强调韵律的必要性、语词的音乐性,认为完美的诗最最重要的是音乐性,其次是“模糊与精确相连”。文论《加布里埃尔·维凯尔的〈在那美丽的丛林里〉》《诗艺》。
▲〈丛林〉理论创作的象征主义特点:1提出“纯诗”概念。成为后期象征主义者瓦雷里、艾略特等人诗歌理论灵感的来源。2认为自然、人生就是诗人心灵的象征性森林,诗人应该热爱领略、洞悟它。
▲魏尔伦《诗艺》内容:用诗歌的形式表述他的象征主义见解,被人看作是象征诗的宣言。1.音乐至上。是全诗总论点,也是象征诗歌理论的重要方面。音乐,指字、词、韵律的搭配,要朗朗上口。2.提倡奇韵诗。奇韵即以奇数为音节的诗。3.不要色彩,只要色调。取消诗歌的再现性,而赋予其音乐性。4.反对在诗歌中加进讽刺、雄辩等理性内容,使之成为朦胧模糊、诗意盎然的象征物。
47.兰波::法国象征主义三主将(魏尔伦、马拉美、兰波)之一。文论《致保尔·德梅尼》《文字的炼金术》。
▲《致保尔·德梅尼》信中的文艺观:1提出“他”者理论:诗人必须作为一个他者,站在旁观的位置上,观察揣摩自己的精神活动,然后参与进去。2.“通灵人”理论:诗人应该是一个通灵者,必须忍受各种痛苦以求精神上的“错位”。所谓“通灵”就是在各种感觉之间进行沟通、渗透和游动,从有知到达未知。3诗人是“盗火者”。诗人应将对彼岸世界的洞悟用诗歌表现出来,实事求是,就像天神盗火至人间一样。4.诗歌语言必须来自灵魂,又能包容芳香、音调和色彩,通过思想的碰撞,以放射光芒。5诗歌不应与行动同步,而应超前,妇女也可以成为诗人。此信对马拉美乃至后期象征主义瓦雷里、叶芝、艾略特有重大影响。
11
▲兰波《文字的炼金术》重要诗论:音、色相通论:1诗人应有“疯狂的作为”,即体验、领略人世间所有的风情。2母音(即元音)与颜色相通:A黑、E白、I红、0兰、U青,子音亦有形状和行动。3重述“他”者理论,即作为旁观者,观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幻觉,用字眼表述幻觉,并认为,幻觉,即精神混乱是神圣的,由此可与象征世界沟通。
48.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领袖,三主将之一。诗作《牧神》《天鹅》《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文论《谈文学运动(象征运动)》。
▲马拉美《谈文学运动》评述象征诗阐释的看法:1通过评述魏尔伦对雨果的超越,说明诗歌改革大有潜力可挖。2批评传统的诗歌没有灵感,没有奇想,只有整齐划一、四平八稳的节奏,提倡新诗。3。评述帕尔那诗派,好处是在诗歌中放进较多的空气,在气势宏伟的诗句之间,创造一种流动变化的东西。但这不够,还应该走向未来的(象征)诗,才能更自由、新颖、轻灵,仅适用于表现严肃(即忧郁)的感情。4全面提出象征诗歌新主张。包括:①有意象,象征。②暗示手法,反对直陈其事。③让意象联袂而起,一点一滴地复活一件东西。④诗歌应神秘,不能一览无余。⑤诗歌的目的是“召唤事物”,利用象征手法得其神似,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49.帕格森:;法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直觉主义文论家。
▲《笑之研究》论述艺术目的、特点(艺术就是直觉)1在自然和我们之间,我们自己和自己的意识之间,横隔着一层厚厚的帷幕。它是由我们的功利心造成的,我们只看到了万物的使用价值,而看不见个性、本质,只满足给事物贴标签(用词),而无法认识真相。2我们的爱恨喜忧等,都被功利化了,是功利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感情,我们所认识的,只是我们精神状态的外表。3艺术就是揭破这层帷幕,使人直觉到宇宙人生本质的方式。艺术就是直觉,是刹那间对宇宙人生的洞悟,是摆脱了功利心而对事物的观照。这时物质世界的种种形相、色彩和声音,以及内心生活中最微妙的活动,都会毫无障碍地呈现在眼前,这就是直觉,也是艺术。
▲帕格森对悲喜剧的比较研究:1悲剧是真正的艺术,悲剧诗人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悲剧经由艺术直觉,洞悟了人生,写出了个性。悲剧诗人写出的个性是“自己的人格和可能具有的人格”,所以同一悲剧诗人能写出不同的个性。正因如此,悲剧才是正真正的艺术。2喜剧要取悦于观众、匡正谬误,有很强的功利作用,所以喜剧不是纯粹的直觉,纯粹的艺术,而是介于艺术和生活之间的东西。有时,喜剧完全顺从生活,与生活同流合污,不再是艺术了。
50.克罗齐:意大利继桑克蒂斯之后最著名的哲学、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代表作《美学原理》《美学纲要》。
▲克罗齐《美学原理》“直觉说”:1直觉就是表象。表象就是意象,当头脑中出象表象时(一种超然独立的东西),就是进行直觉。2直觉就是表现:“直觉必须以某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其实就是直觉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直觉中某种形式作为表象出现在大脑中时,就已经是表现,虽然它只是头脑中的幻象,并没有借线条、颜色、声音、文字表现出来。因此,直觉等于表象,也等于表现。
51.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哲学和文学批评家,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学引论》《作家与白日梦》(充分反映了弗的文论思想)。
▲(西方文学批评家看重的)《三个匣子的主题》怎样讨论沙翁《威尼斯商人》和《李尔王》的主题:1对于《威》弗洛伊德以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和生本能,死本能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对立转化、相反相成、替换移植的研究法,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考证出三个匣子的故事的原始素材及其各种变形,解析它们的各种颠倒和伪装。提出朴实的“铅”既是死本能的象征,也是生本能的象征,是命运女神的变形。2《李尔王》中李尔对三个女儿的关系,也是曲折地表达了人的这种情结或本能,即隐喻“男人与女人的三种必然关系——与生他的母亲、与他同床共寝的伴侣、与他毁灭者““打生命开始,母亲就以三种形式出现:母亲、根据母亲形象选择的爱人、拥抱每个人的大地母亲”。剧作家只是还原了神话的本义,或表达了人类最深层的情结或本能。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关于文学创作本质的看法:1文学创作来自诗人的幻想,成人的幻想是孩童游戏的置换,“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都包含一个愿望的实现。”成人的幻想主要有两类,即对权力和情欲的追求。2.由于幻想与梦有相似性,因而,弗称之为“白昼梦”或“白日梦”。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