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既要润以无声又要入木三分
既要“润以无声”又要“入木三分”
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先生在一次演讲之后回到办公室,其秘书莫莉小姐笑吟吟地迎上来说:“卡耐基先生,演讲成功吗?”
“非常成功,掌声四起。”
“那太祝贺你了。”莫莉由衷地笑着说。
“莫莉,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袋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
“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
“的确精彩,我读的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莫莉。
莫莉的脸刷地红了,喃喃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
“当然没有,你这样做使我自由发挥得更好,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莫莉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误。
有人说:卡耐基先生对莫莉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而其“润以无声”又“入木三分”的教育成效却给予我莫大的启迪。
最近有幸拜读了大师《方法总比问题多——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一书!可谓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名师根据不同教育对象,施展不同的育人策略,让我眼前一亮!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卡耐基的故事,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书介绍了27位名师有效教育的经典案例。全书没有突出深奥的理论,而全部以平实的、借鉴性强的、通俗易懂易于阅读的案例内容为主,读来比较有味道。
其中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第四个:“冷处理”温暖学生心灵——纠正顶撞老师的学生的教导艺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学生顶撞老师时,老师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把师生问的矛盾淡化以便找出原因妥善解决问题。
其实大部分老师都遇到过调皮的学生。他们要么死命地顶撞老师,要么你怎么问怎么说就是一句话也没有。不管哪种,都会让老师火往上串!很不幸这两种
学生我都遇到过:有一年我教六年级,有一个男生,上课不认真听,而且还故意弄出很大的动静,你不说他吧,他就更来劲了;如果你说他,他会一百个理由在等着你!后来更加变本加厉,抽烟、打架……可谓“无恶不作”!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的教育方法还是太简单了,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读了《方法总比问题多——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以后,更让我认识到当时我并没有真正去走进学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才导致他破罐子破摔!作为教育者,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女生,她就是属于第二种的学生:你怎么问,我就是不吭声。让我们来见识一下吧:前几天,学校于主任利用间操时间,表奖学生。突然,他发现我们班的几个女生在捣乱,其中就有她。我一听,肯定她是“主谋”,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随即把她叫在排后问:“怎么回事?”只见她冷着脸,衣服满不在乎的样子:“没干么。”我刚想发火,突然想起刚看过的书,马上命令自己冷静下来,对她发火也不是第一次了,而且只会让事情更难收场。想到着,我就让她站在排尾,继续听。只见她,转过去,双手叉在胸前,表情可想而知了!旁边的老师都看在眼里。突然只见她,用一只脚使劲地擦着地,旁边的学生都在看她,而她却在继续。我正想上去指着她,刚好会议结束了。回到教室,我急忙找来被主任批评的三个女生,我说:各位说说吧。另两个女生都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她用手拿一个女生的手去打前面的男生的手,还边打边笑。我就问她是不是,她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一声不吭!我把另两个女生叫会教室,单独对她说:“其实,老师不想批评任何人,只是想搞清楚事情的经过,以便今后不会再发生。老师也不想你被于主任批评,对不对!”回到教室,我让学生做题,而她从笔袋里拿出钢笔和橡皮,使劲地甩在桌子上。还好没有学生在看她,此时,我采取“冷处理”:不管她干什么,我都不说一句话,只是正常地和同学说一些做题的技巧,偶尔讲一讲学生不懂的问题。开始,她还用笔在橡皮上画,慢慢地,她见没人理她,就开始做题了。我知道,如果我一直抓住她不放的话,不仅我惹得一肚子火,其他同学和她这节课就荒废了。下课后,我装作不经意,用开玩笑的口吻对她说:“好了呀!”倒是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以后她不会在集会是捣乱了。虽说我不幸地遇到了这样的学生,但是我有是幸运的,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也教育了自己,让自己更加成熟。在
某种程度上我还要感谢他们呀!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多的是感动。感动于名师的细腻柔情,感动于名师的智慧真情,感动于师生沟通的真诚。就像书中所说,形状奇怪的树根如果想要按照普通的方法做成木材,不过是废料一根,而如果经过根雕家的因材雕琢,就有可能成为举世无双的工艺精品。每一位老师都是雕塑家,都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通过因生施教,老师对棘手学生不但不再头疼,而且能开启他们智慧的天窗,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泰然处之。当学生迟到时,我会先不影响课堂,下课后询问其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学生上课纪律不好时,我会先观察,如果是家长的问题,需要先和家长沟通,共同解决。当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时,我会了解一些情况。如果学生能力差,那就缩减作业量;如果习惯性不写作业者,我会定期检查并处理这些问题。总之,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宜,优秀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应用。以后我会在教学中,蹲下身来,与孩子们感同身受,一起去体会成长带给他们的烦恼与乐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