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导学案
第5课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完成导学案一、二。 第二课时
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第三课时
学习《清平乐·村居》;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二、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皮 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词句。
- 1 -
4.自己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古诗词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怎样的乐趣?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5.抄写生字。教师示范“蓑”写法。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 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 ,原来是 。
- 2 -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 。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4)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5)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 ,他想:
二儿子正在 ,他想: 三儿子正在 ,他想:
(6)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7)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 3 -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 ,字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 代诗人 。《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 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 弄: 句意: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句意: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 ,诗中有情——这情是 。 诗中有人——这人是 ,诗中有声——这声是 。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 ——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 )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取乐。 ( )
5.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 ,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 C.蓬头稚子学垂纶, 。
6.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