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1:37:10

C.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D.事君能致其身 .解析 敏:勤勉。

俭:约束 致:奉献,献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学者为己?古之.?A.

子知礼乎?孰谓鄹人之.也?敏以求之者.?B. 识其小者?不贤者.慎于言?敏于事而.?C. 近思?切问而.?仁在其中矣.

D.? ?吾必谓之学矣.

解析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分别为语气词,表判断/代词,“……的人”。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均为语气词“了”。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诲女知之乎 B.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C.就有道而正焉 D.今也则亡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与”通“欤”。D项“亡”通“无”。 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 A.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D.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析 A项“是”代词,“也”表停顿。

5.名句填空。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B.不迁怒,不贰过 .

情:诚,真诚

贰:重复出现

C.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

敬:尊敬

D.求之与?抑与之与 .解析 敬:慎重。

抑:还是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民莫敢不服?上好义,则.A.?

山下皆石穴罅?徐而察之,则.政?必闻其.

B.?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品其.好学?有颜回者.

C.? 古之学者为己?.

子贡曰?子禽问于.D.? 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解析 D项于:介词,向。A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发现,原来是。B项其:代词,那里的/代词,我的。C项者:代词,……的/代词,……的人。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樊迟是小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B.在回答哀公的问话时,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不重知识的传授,只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C.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为人处世的品格。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他具有温和、善良、恭敬、谦谨、礼让的道德品格。

D.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以至于有人对他是否真的懂礼产生怀疑。这恰好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解析 B项“不重知识的传授,只重道德情操的培养”错,孔子既重知识的

传授,更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子女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2)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 (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10.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 子夏的学习观:

答案 孔子的学习观:先德后文,德文并举的学习观。 子夏的学习观:重在德行,以德为学的学习观。

11.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

答案 在学习上,二人都重视德行修养。孔子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德文兼修的学习思想;而子夏的学习观则是对孔子学习观的一种补充,一种强调,一个人只要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修身就是学习。从两人的学习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C.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D.事君能致其身 .解析 敏:勤勉。 俭:约束 致:奉献,献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学者为己?古之.?A. 子知礼乎?孰谓鄹人之.也?敏以求之者.?B. 识其小者?不贤者.慎于言?敏于事而.?C. 近思?切问而.?仁在其中矣.D.? ?吾必谓之学矣.解析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分别为语气词,表判断/代词,“……的人”。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均为语气词“了”。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诲女知之乎 B.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C.就有道而正焉 D.今也则亡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与”通“欤”。D项“亡”通“无”。 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