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40:59

“因为”;“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以”同前,介词,下省略“长乎尔”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表肯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不定代词,“有人”,代表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句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有反问的语气在,表示“孔子给学生机会,学生应该大胆发表意见”的意思。

合作探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中的不少章节都谈到了学习。那么,一个人为什么应该不断地学习?应该学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请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孔子,虔诚地聆听先贤的教诲。

提示 孔子读书勤奋刻苦,一生有很高成就,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圣人。但是,任何人的学识本领都是由学习而来,孔子不经过勤奋刻苦的学习,也就不能成其为孔子。

孔子不光在思想上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他的学习思想、态度、方法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探究 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学习理论的研究文章。 第二步,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学习的精妙论述。

第三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然后按照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摘录的材料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概括孔子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

第四步,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探讨孔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及其局限。

第五步,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判断句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命题,只在翻译题中涉及。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而古汉语常借助虚词来表判断。了解判断句的一般表示形式,有助于我们做好文言翻译题。

【例题解析】 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非”表否定判断。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点拨 现代汉语常用的判断动词“是”在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如上句中,“是非”,“是”为代词,翻译成“这”,而“非”表否定判断。

【考点总结】

现代汉语一般是通过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的,古代汉语在表达判断时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时需要分清类型、掌握规律。

1.直接在句末用语气助词“也”帮助判断。如:妪,先大母婢也。 2.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也”。如:南冥者,天池也。 3.用“为”字来表判断。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用“则”“皆”“素”“即”“诚”等表判断。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梁父即楚将项燕。

5.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 古汉语中,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判断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作主语;“古之.

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是”代词“这样”,作宾语。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

考点二 “则”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则”常考虚词。

(2)“则”多考连词用法,且多考表承接和表转折的用法。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表发现,原来是) 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表..承接假设的结果,“那么,那就”的意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因果,“所以”的意思)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可是,.却”的意思)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条件,“才是”的意思) ⑥口耳之间则..四寸耳(用在主谓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只,才”的意思) ⑦愿依彭咸之遗则(名.词,“侧面”的意思) ⑧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与“已”连用,“而已,罢.了”的意思)

A.②③④⑧ B.①④⑤⑦ C.①②④⑥⑧ 试

D.③⑤⑥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③应该是“就,那么”的意思。⑤应该是表判断,“就,就是”的意思。⑦应该是名词,“准则”的意思。

答案 C

点拨 “则”常作连词,可表示承接、条件、假设、并列、转折、让步等关系。要判断其意义和用法,首先要明确上下句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关系,确定

与之对等的现代汉语的关联词,如第③句,上下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对应的现代汉语关联词应该是“如果……就(那么)”。

【考点总结】 “则”字用法归类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入则孝,出则弟。 ....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 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非死则徙尔。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

B.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明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因为”;“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以”同前,介词,下省略“长乎尔”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表肯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不定代词,“有人”,代表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句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有反问的语气在,表示“孔子给学生机会,学生应该大胆发表意见”的意思。 合作探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中的不少章节都谈到了学习。那么,一个人为什么应该不断地学习?应该学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请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孔子,虔诚地聆听先贤的教诲。 提示 孔子读书勤奋刻苦,一生有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