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42:49

(2)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3)贤贤易色: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 (4)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守信用。

(5)文武之道: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他们都是古人所推崇的贤君。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后也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

(6)温良恭俭让: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 (7)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意志。

(8)切问近思: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都切合实际,不浮泛。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8.名句积累

(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段赏析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赏析 孔子说:“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却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目标。

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赏析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呢?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足够了。知识分子的职责是“致君泽民”、“安邦定国”、管理政事,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孔子的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孔子讲究“学以致其道”,而当今社会更推崇“学以致用”。社会要发展进步,“知识”还须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分子掌握的学问要更好地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

才是。大学生去做农民去种菜是使其知识发挥实效的一个新的有时代特色的途径。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前景更广阔的原因也在于此。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赏析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有道德的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在时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仅仅为了吃饭。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着的目的。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赏析 子夏说:“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献出自身,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样的人即使说未曾经过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目的,通过学习达到修身养性、学以成仁才是目的。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对父母能竭尽全力实行孝道;做官时,能为国家、为君主献出一切;与朋友交往,能为朋友诚心诚意出力。把这四条都做到了,你即使没有上过学,没有读过《诗》《书》《礼》《乐》,孔子也认为你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重点研读

1.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

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实行政治思想和政治原则(道)、修养自身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所称赏的好学,也主要表现在致力于道德修养方面,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道”和具体的文化知识及实用技艺方面,他们总是把道放在首位,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章,见教材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自己也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从这些论述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是把

进德,即道德修养,视为学习的首要任务的。

孔子批评樊须,是因为樊须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为学习目的的主张,也与儒家修业思想不合。儒家的修业指建功立业或研习学问(如修习诗书礼乐),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孔子一贯轻视劳动人民,轻视体力劳动,他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孔子本人在当时就受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8.7章,见教材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指责。现在樊须却想做在孔子看来只有小人才做的事,无怪乎招来孔子的严厉批评。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落后的一面。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本章“是知也”有两个含义:(1)具有自知之明,这是智慧的表现。(2)知自身所不知。是将此不知变为知的起点,通过努力就可以将不知变为知。从哲学上看,本章至少包含两个哲学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3.胡适曾经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样一句话,竟使用了将近十个“虚字”(对“实字”而言,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助词等等),“这是把说话完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这些虚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如上例,句中的“也”字所表示的语气的停顿,显示了子贡的从容不迫,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其诸”与疑问语气词“与”连用,以委婉的语调表现了子贡的自豪。试再举几例简要分析。

答案 如7.5章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甚”,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它还可充当谓语;“矣”,是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变化的惊讶和感叹;“也”,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下句的“矣”同样用在形容词谓语“久”的后面,表示强烈的感叹。两个“矣”又作为谓语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强烈。

又如11.26章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了。“以”,介词,这里表示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3)贤贤易色: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 (4)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守信用。 (5)文武之道: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他们都是古人所推崇的贤君。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后也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 (6)温良恭俭让: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 (7)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意志。 (8)切问近思: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都切合实际,不浮泛。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8.名句积累 (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博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