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怎样写好作文
怎样写好作文
一.做到符合题意
首先,审题要认真,审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这就要求对作文部分所有的文学或图画进行认真地阅读和揣摩。第一,确定文章的体裁。对体裁做了限制的要特别注意,对文体没有作说明的应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文体。第二,确定范围。一篇作文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这都是属于作文审题的范围。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就应该写第一次尝试做的某事,切误写常常做的事。第三,确定中心,中心是文章的关键,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只有确定了中心,才能在确定了的范围内取舍材料。如《校园趣事》可以通过一件趣事反映学生的的精神风貌,也可以通过一件趣事体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第四,确定角度,有的作文可以从多角度去行文,可以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角度入手,如下面一则材料:
林则徐因禁止因被发配新疆,他不顾待罪之身,立刻推动当地兴修水利,开恳农田,
在人民的支持下,前后垦田60多万亩,他主持修建的阿齐乌苏龙口工程,一直安全使用了123年;他还大力推广“坎儿井”,新疆人民称为“林公井”。
如果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论证:一是论证不计祸福,淡化宠辱,唯以赤诚报国的高沿品质;二是论证不惮劳苦,深入实际,为官者不在其位,亦谋其政;三是可以论证兴国富民,造福一方,泽被后世,自获百姓爱戴。
二.做到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体裁是由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来决定的。具体说来,记叙文要求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记叙要素完整;议论文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论点论据论据三要素完整;说明文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符合行文的格式。不同的文体,语言特色也不一样。记叙文的语言一般要求生动形象,议论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严密,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通俗,应用文也有特定的语言。
写作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也是语言能力的综合表现。
一篇文章含有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它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它讲究文法技巧、语言艺术,它有显著的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任何写作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材料(理性的或感性的)为前提。然而这些材料必须属于同一个话题,构思时所形成的中心还要扩展成一定的表述层次。仅有中心是无法动笔的,必须根据中心把相关的材料加以组织排列,使之条理化,形成表述的层次,才能进入表达阶段。这种层次的安排体现为文章的结构,是比较容易观测的。文章的结构既含有逻辑方面的要求,又含有技巧方面的要求。下面分别结合中学生的特点作一些说明。
1. 逻辑方面的要求是层次性和合理性。层次性的主要标志是分段,合理性
主要体现为顺序编排,这都是比较容易辨析的。论说性文字如此,即使
是记叙性文字,高中学生抓住了一件事就事论事的情况已经比较少了,往往是把几件事综合起来,而且加以必要的抽象和升华,因此材料的组织与层次也是比较明显的。
2. 技巧方面的要求是完整性、连贯性和生动性。完整性指的是有头有尾,
即学生不仅要考虑到内容阐述的层次,还要考虑到篇章的要求,注意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连贯性指的是善于处理层次间的衔接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连接得紧凑;生动性指的是灵活地调整表述的顺序,以求得更佳效果。在层次、顺序方面,逻辑性是基本要求,技巧性是较高要求;在技巧性的要求方面,完整、连贯、生动又大致体现了写作水平的三个不同层次。
3. 从构思到表达,原始材料的面目也要发生变化,材料的这种变化我们称
之为“典型化过程”。材料的典型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材料的筛选与调整。作者将剔除不够典型的材料,更换或增补另一
些材料。
2) 细节的压缩与扩展。随着中心的逐渐明确,思路的逐渐清晰,在材
料使用方面也会有越来越具体的要求。对材料的这种压缩与扩展能力,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立意正确、新颖、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材料中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论点,叫立意,同一题目,可设计出许多不同的主题。
立意要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还力求新颖。要使文章立意新颖,就要留意所写的人身上那些貌似平常的“闪光点”,从平常中悟出不平常来,如果只做出活素材的“保管员”,而不会从中提炼出独特的发现来,作文还是不会出新意的。
内容充实就是在平日要注意观察、分析、积累,在写作时不要说大话,空活填充文章。具体点说,就是若写记叙类文章,不宜砌事实论据而重在说理的深刻和透彻;若写抒情类文章,更不宜罗到事件而应在精当叙事的基础上抒发能够感动自己、打动读者心灵的感情。
中心明确是说一篇作文一般只能提出一个主要问题,确定一个中心思想。动笔前,这个中心思想要非常明确;下笔后,要有意识地把这个中心思想贯穿全文,使读者一看就能把握,以记叙文《尝试》为例,有一个老先生记叙他先是尝试追星,剪了郭富城发型,购买唱碟,观看演唱会,但是学习成绩下降了。老师找他谈话,自己渐渐转向学习,最后的体会是:“我终于尝试到了学生的滋味。”这篇作文的“中心”就不够明确,到底主要是想表现尝试追星还是尝试学习?读书学习,对于作者来说,已做了十几年,现在才说“尝试到了学习的滋味”,而对于新的做法和新的体会,作文中又没有确切地写出来,整篇作文的中心很模糊。
四.语言要通顺
“语言通顺”是指文章的语言没有逻辑上的语法上的毛病。具体点讲,就是一段话应该围绕着一个话题,统一于一个中心;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把语言合理地组织起来;要注意句子之间不仅要有逻辑上的联系,还要有语气上的联系;在文章中不要出现病句。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通顺呢?在热爱生活,增加人生体验的同时,一定要扎扎实实练好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建议:
1) 认真学好每篇课文(名家名篇),仔细体会课文作者是如何准确使用语
言的。
2) 读一点同龄人的好文章,看别的同学是如何把学到的语言知识用到自己
文章中去的。
3) 平时多查查字典、词典,弄清常用字词的确切含义,积累并逐渐丰富自
己的词汇量。
4) 可以每周写篇周记,能写日记更好,一是录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二是训
练语言表达,如能坚持,其益无穷。
五.结构要完整、严谨、自然
“结构完整”是对文章布局谋篇的基本要求。所谓“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结构完整”其含义有二:
1. 开头、中间(主体)、结尾三个组成部分齐全。如记叙文一般总有事情的
发生、经过和结果;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本论和结论;说明文一般要有引子、分说、总收。
2. 文章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前有交代,后有照应,首尾一
贯,前后一致,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如果一篇文章有头无尾,或上下脱节,缺乏照应,就会造成结构残缺,松散无力,不符合“结构完整”的要求。
“结构完整”还应包括文章的条理清楚,所谓“条理”是指文章的段落、层次。“条理清楚”其含义有二:
1. 分段合理。段落反映思路发展的阶段性。分段合理,说明文章作者的思
维具有条理性,分段不当,就会造成思路的模糊。一个段落在意思上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既不要把一个相同的意思拆成两段,也不要把几个不同的意思并在一个段里。
2. 段落合理排列。段落的安排都应该有一定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应有一个合理安排,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等)。哪几个段应合盛开个部分,整个文章共安排几个部分,都应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不讲顺序,就会造成思路混乱,结构杂乱无章。段落合理安排上有如下要求:一,服从于中心需要。二,合乎逻辑。
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紧凑”则是文章“结构”中的较高要求,也是高考中衡量优秀作文的一项指标。“结构紧凑”则反映了考生对段落层次处理的技巧性。对段落层次处理的技巧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注意段的衔接、过渡与前后呼应;二,注意段的特殊处理,设置特殊段(一句自成一段),起强调作用,加深读者印象;三,注意段间关系的紧凑和策略性调整。所谓“策略性调整”,是指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在顺序方面作出某种策略调整,如记叙文中的倒叙、插叙、补叙的灵活运用,议论文中的引出矛盾,故设敌论等。
在作文之前,根据作文要求,列出写作提纲,围绕中心设计好文章的框架结构,是使文章“结构完整”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文体在结构安排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下面分别作一介绍:
1.记叙文的布局
1) 纵式: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如《社戏》即按“起航—看戏—归
家”进行记叙。
2) 模式:A.以观点(或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如《琐忆》即按“横
眉冷以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方面组织材料回忆鲁迅,至于事例发生的先后时间,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B.以地点(或场面)的变迁为组织材料,如《校园好事多》即记叙了校园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几个场面。
3) 纵横交叉式:以时间为经,地点人纬组织材料,如《为了六十一个
阶级兄弟》就是如此。
2.说明文的布局
1) 纵式:即程序性说明文,用以说明工艺的制作(或操作)过程,如
《景仄蓝的制作》,即写了该产品“制胎—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 2) 横式:A.分类说明文,如《汽车》一文,把汽车分为“客车—货车”
两部分来作说明。这里“汽车”与“客车、货车”的关系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B.分解型说明文,如《汽车》一文,把汽车分为“车头—车箱—车轮”或“发动装置—传动装置—运载装置”三部分来作说明。它们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分角度型说明文,如《汽车》一文,把汽车分为“外型—结构—原理—功用—前景”几部分来作说明。这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事物。
3.议论文的布局
1) 纵式:A.层进论证(一层,更进一层);B.因果论证(原因,进而变结果。);C.比喻论证(比较,引申说理。);D.归谬论证(逆向设疑,批驳谬论。)。
例一,《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自扫门前雪”论的要害是“自扫”,主张在狭隘的小天地中自我奋斗,这同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任务是根本对立的。(以上一层)“自扫门前雪”从来不会是目的,目的只能是“莫管他人瓦上霜”,反对团结互助,反对集体主义。(以上二层)
例二《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自扫门前雪”,是说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无可非议的。(以上一层)当然,如果仅只满足于“自扫门前雪”,那自然是不够的,只要能把下一句中的“莫管”改变“也管”,“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就显得光彩照人了。(以上二层)
例三《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试问,为什么不能把“自扫”改为“互扫”,把“莫管”改变“更管”呢?(以上逆向设疑)虽然都只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思想、两种作风的不同体现。“自扫”与“莫管”,的确错了。(以上批驳谬论)
如果我们由于反对“莫管他人瓦上霜”,便跟着也反对“各人自扫门前雪”,(以上逆向思维)其结果必然是丢了“自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