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
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人地关系的实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本节课尝试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授课,学生在课前已经借助于《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微课自学了本节课的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前采用了直接导入的形式。 活动2【活动】课前学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检测学生自学情况的需要,设置如下问题,由学生来回答。 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分别经历了哪些时期?
2、总结一下各个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道德经》。 4、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据图说明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活动3【讲授】问题反馈
对于学生在课前自学中还未理解的一些问题,课前已经反馈给老师,在课堂对这些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1、环境问题包含哪些方面,分别是怎样产生的? 2、可持续发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4、怎样区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
1、人类在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大量猎取动植物,人地关系极不协调 B.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 C. 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的进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D.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系统和科学 2、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信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3、“涸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4、下列活动有利于人地关系协调的是( ) A.“盛世兹丁,永不加赋” B.围源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电厂 D.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5、下列做法符合生态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活动5【测试】课堂知识反馈
1、漫画反映了我国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内在联系?
活动6【测试】课堂行为检测
人民日报刊登的“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事 ”,同学们都知道是哪100件吗?你能做到的有几件呢?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节约粮食 随手关闭水龙头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少使用发胶 少吃口香糖 少买罐装食品、饮品
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活动7【作业】想一想
自己所在的校园里违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请你给校长撰写一份关于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