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预拌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论文)
(2) 混凝土在生产过程要进行动态控制,动态控制在基准混凝土配合比基础上进行,由试验室掌握,根据工程情况、设计要求、气候变化、运输途中的交通状况、原材料的变化情况及工地的配合程度等因素,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调整,技术负责人在整个过程中起领导作用。
(3) 对工程上应用的配合比进行数据统计,宜给每一个配方编一个不重复的编号,以利于质量追踪和信息反馈,并按工程单位分列存挡、备查,不得涂改或丢失。
对长期停止使用的配方,在重新使用时应重新进行试验,复核该配合比的重现性,避免因原材料变化而造成质量事故,确保万无一失。
(4) 科学合理的使用掺合料能够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应努力探索外加剂、粉煤灰、磨细矿渣等材料的双掺或多掺技术,掺合料的添加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也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质量,在这方面应做到胆大心细。 6 生产工艺的管理
本文所指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材料堆放贮存、投料、计量、搅拌、出料和运输等五个部分,商品混凝土生产工艺管理是技术质量管理的基础,而技术质量管理则是企业的工作中心,只有两者高度紧密结合,在富有效率的协调统一指挥下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生产出优质、稳定、可靠又经济的商品混凝土。
现将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6.1 原材料的堆放贮存
(1) 砂、石堆场必须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以免料堆底部积水,在使用铲车上料或皮带上料时易造成砂、石含水率波动较大,水灰比不准,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及强度都无法保证。有条件的企业应尽量在堆场加装遮雨棚,或者分批进仓贮存,先进先用,后进后用等稳定砂、石含水率的措施。
(2) 砂、石必须按品种、规格分隔堆放,严防混料,避免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执行。
(3) 各种材料应标识清楚,特别是水泥、粉煤灰、外加剂贮缸,进料口应加盖上锁,并由专人管理,以防止进错料或受污染。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出现由此而产生的重大质量事故,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
6.2 准确无误的投料,是控制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
(1) 生产前应先由试验室检测砂、石的含水率,同时观察砂的细度模数、级配及石的粒径、粒形、级配等情况,相应调整生产配合比。
(2) 认真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如上料系统的设备(螺旋输送机、皮带运输机、搅拌机出料闸门及下料闸门等) 运转是否正常,尤其要注意外加剂秤斗的下料闸门是否关严,以避免因外加剂超掺而造成混凝土数天不凝
结以至报废的重大质量事故。
6.3 准确的计量,是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实施的关键,也是商品混凝土的突出优点之一。
(1)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进行操作,并由电脑控制系统控制生产,实时记录称量数据,以备核查。
(2) 每月定期用砝码对电子称量系统进行校验,以确保达到GBl4902 —94 规定的计量精度。
6.4 应视搅拌机的类型、实际搅拌效果、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大小等情况而设定搅拌时间,宜充分利用搅拌车在搅拌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搅拌效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缩短搅拌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搅拌叶片、衬板的磨损程度。
6.5 在生产过程中,质检员及操作员必须经常目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如发现异常现象须立即进行检测。试验室除随机抽样实测坍落度,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件外,还应在出厂前目测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 遇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坍落度及和易性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得出厂。
6.6 商品混凝土与现场搅拌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混凝土的运输。而从搅拌机出料到施工入模,应避免产生离析、分层、大幅度降低流动性以至凝固等现象,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为此必须
有先进的运输车辆将混凝土运至工地。应着重控制以下四个方面:
(1) 控制运输时间。为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从搅拌至入模不允许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初凝时间视水泥品种、外加剂品种、坍落度大小和气温等情况而异,一般运输时间宜控制在2 小时内,从装料至卸料一般不得超过4 小时。
(2) 搅拌车装料前必须倒净搅拌筒中的积水,出厂前可用少量有一定压力的水冲洗料斗和下料溜槽,但应控制水量:在运输过程中和卸料时,不得随意加水。
(3) 重载搅拌车的筒体不得停止转动,以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分层等现象。
(4) 及时清洗搅拌车筒体,时间间隔应控制在搅拌车每次从工地返回时,若工地较近则不超过4 小时,避免时间过长而导致混凝土挂壁,影响装载数量及质量。
7 商品混凝土在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
混凝土工程技术是一项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科学,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如何,最终要体现在施工现场的工作性以及入模成型后硬化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其他物理力学性能。因此,商品混凝土在现场的质量管理及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因素须严格控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