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一教时 “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教案
相城实验中学 陈雁
一、 教学目标
1、 阐释考点,让学生在高考真题中理解命题者的思路要求 2、 答案升格,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应对的解题技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考点
2、如何进行答案升格?
3、探究几种可操作的解题技法 三、教学方法
考点解析、真题演练、技法总结、答案升格 四、教学过程
一、【考点探究】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重要句子”: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结合平时经验思考“哪些是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纲明确:
考查重点: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脉络层次的句子; 段落中的中心句;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 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等等。
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修辞的句子。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复杂的单句或复句。 2、 “理解含意”的能力要求
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等。 二、【真题探究】
例题:2010年江苏论述类文本考题《谈静》(朱光潜)
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2009年江苏卷论述类文本考题《说“异”》(詹克明)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文本考题《纯朴的嗜血者》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看江苏省近三年有关考题,探究命题特点?
明确:1、本考点江苏省迄今只在论述类文本中出现。
2、所考句子的位置全在文章结尾处,属于观点、总结句。 3、全属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
今天我们就着重围绕如何理解文本中的“内涵较丰富的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作一下探讨。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再单独讨论。 三、【探究解题技法】
例1:2010江苏论述类《谈静》3
相关语段: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1、教师引导: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关键词“这一句诗”“静趣”。分析“这一句诗”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把握句子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苍蝇的自在情态,想到万物平等的妙悟。分析“静趣”含义;找到体现这一信息的区域;化抽象为具体,去除描述性文字,提炼概括。将关键词的含义代入句子。
正确答案:小林一茶的俳句用拟人化手法写出苍蝇自在情态,因为他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的真谛,泯灭了功利性观点,由此获得情趣就是作者阐述的静趣。
3、 对照正确答案给学生答案量分,分析学生常见的错误。
出示典型学生误答1、因为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具有能够领略趣味的能力,就能在物界喧嘈中保持心灵空灵,懂得静趣。
误答2:小林一茶的俳句突出了心灵空灵的重要性,能在喧嚣中丢开一切,领略静中趣味,所以说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误答3:小林一茶将苍蝇拟人化,说苍蝇在搓手搓脚,是以见得他能静静地领略生活中的趣味,感受生活中的美丽可爱。
总结:丢失关键词 抓指示代词、主旨词、修辞手法
. 由词语而句子:首先具有压缩句子主干的能力,删繁就简,迅速把握关键词。
其次要特别注意显示信息功能的词语,如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程度副词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筛选其所表达的信息。
例2:2009年福建论述类
尺度 彭程
相关语段: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跟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歧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这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2、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4分) 1、抓关键词“美貌”,用了比喻。实际是“标准”的意思。抓住本体喻体间的相似点。 2、从句子所处的位置看,这是观点句,由上段的事例和分析得来 。下文由此引申开,得出“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的结论。所以回答时可借助本文所举之例阐述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尺度)也不同。维特跟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
人生目标与众不同。
由形式而句子: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等。 例3:2009年江苏论述类《说异》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出示学生答案:
1、 宇宙万物间存在差异现象,而异类的存在对促进事物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异类可以打破无差异的均匀,形成“中心”,使事物有所发展。
2、 因为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异类可以
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所以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探究病因:1忽视结构,杂糅无章,丢三拉四、照抄直搬。
讨论:1、分析句子位置是主旨句,所以是对全文的总结,与上文是因果关系,信息区域在2-6节。
2、 分析句子结构是递进复句。递进复句强调后半句,对应区域是2-5。前半句对应5-6节。回答是应注意先后顺序。 3、 抓关键词“正常”“必需”,答案应从这两方面考虑。 4、 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同类项。先答“必需”,再答“正常”。
总结:由位置而句子: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由结构而句子: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辨析分句间关系入手,一般来说,分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条件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找准其第一层关系,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四、【试试身手】请学生小组讨论解题思路与技法 2009年山东 3 访谈
“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分析位置,处于文段中间,说明答案在其前后,需瞻前顾后。 分析句子结构,是转折复句,抓“而”,强调后半句。应从正反两个层面解答。
两个分句句内都是因果关系,从正反两个层面强调写作的原因。 找出每个分句的关键词“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 “心安理得、缪斯不会照顾”。到文章上下中找相应信息概括含义,并代入原句。
正确答案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与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作品。
典型错例
1、 因为21岁离开大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心里也一下子承受不了,只能从写作中寻找一
些乐趣,让自己活得好些。(表述倒置因果)人的内心世界很复杂,并不是从表面就能完全看透的,表面幸福的人未必真的幸福,只有心安理得的人才是真的幸福。(不分析句子结构) 2、 作者在21岁时离开了大陆,失去了以前的旧交,失去了童年熟悉的故土,重新来过导致失去
平衡,失去家乡,使心理没有保障。正是作者遭受了这些磨难,才磨练了自己,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不分析句子结构,只答一半)
3、 “我失去平衡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很复杂,他21岁离开故乡、朋友,离开了有美好记忆的地
方,这成了他的心结,所以他把对中国的思念宣泄在文章中。(表述倒置、只答一半)心里幸福,就没有必要把情感倾注于其他地方。所以幸运女神不会关注他们。(理解错误)
五、作业、
1、2005年江苏省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相关语段: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典型错例1、因为当前的文化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里,人们不能容忍严肃的文化,对真正的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弱,赫絮黎的预言似乎是应验了,这不免有些悲观,但我们的文化尚未到达灭亡的境地。人类精神的存在必定使文化同时存在。所以波兹曼的书名更像是一种诅咒。(答案杂糅)
2、2008年江苏《纯朴的嗜血者》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解析】分析位置总结句、观点句
分析句子结构,抓关键词。句子是因果关系,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关键词。
到文章中找相应信息概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正确答案是
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 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典型错例
1李逵是一个全然不知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那么对别人的生命也会看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是各嗜血者,所以可怕。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兴奋,连一个孩子也不放过,这是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毫无必要的杀戮,所以还是活在书中好。(照抄照搬,不会抽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