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由表2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644人,77.1%)知道在校期间是可以结婚的;持赞同态度的调查对象占17.6%;47.2%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弊大于利”;75.5%的调查对象认为其与在校期间结婚同学的关系“不会发生变化”;68.8%的调查对象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6~29岁。
3.2对在校期间生育的态度
32.2%的女大学生知道允许在校期间生育;持赞同态度的调查对象共53人,仅占总人数的6.4%;有73.5%的人认为在校生育“弊大于利”;在作答的832名调查对象中有67.2%的人认为其与在校期间生育同学的关系“不会发生变化”;79.2%的调查对象认为理想生育年龄为26~29岁。
4高校女大学生结婚和生育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结婚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问卷中的一般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表3可见,年级、学校类别、母亲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以及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在对待结婚态度的差异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有无男朋友、专业类别及父亲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婚姻态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女大学生结婚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以女大学生对待结婚的态度作为三分类因变量(赞同为1、无所谓为2、不赞同为3),以“不赞同在校期间结婚”作为参考类
别。我们选择年级、有无男朋友、学校类别、专业类别、父母教育程度及职业,以及研究对象的经济来源作为协变量,建立三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见表4。表4中共有两套Logistic回归系数,分别针对赞同结婚和无所谓。赞同结婚与不赞同结婚相比,我们所研究的各因素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结婚持无所谓态度与不赞同结婚相比,学校类别、年级及母亲职业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211工程院校的女大学生及低年级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不赞同在校期间结婚,而母亲职业为工人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赞同的态度。
4.2生育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对可能影响女大学生生育态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和专业类别在对待生育态度的差异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有无男朋友、学校类别、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以及经济来源对生育态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
通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女大学生生育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女大学生对待生育的态度作为三分类因变量(赞同为1、无所谓为2、不赞同为3),以“不赞同在校期间生育”作为参考类别。我们选择年级、有无男朋友、学校类别、专业类别、父母教育程度及职业,以及经济来源作为协变量,建立三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见表6。表6中共有两套Logistic回归系数,分别针对赞同生育和无所谓。赞同生育与不赞同生育相比,专业类别及母亲职业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女大学生,以及母亲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技校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赞同在校期间生育。对生育持无所谓态度与不赞同生育相比,年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现为低年级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不赞同在校期间生育。
5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北京高校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1)大多数女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持赞同的比例较低
随着国家教育部修订的新《规定》和新《意见》的出台,高校大学生成为可以享有普通公民权利的普通人群,但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担心,担心大学生在校期间过早的结婚和生育,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77.1%的女大学生是知道在校期间允许结婚的,但仅有17.6%的女大学生对结婚持赞同的态度,47.2%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弊大于利”;32.2%的女大学生知道在校期间允许生育,但赞同或非常赞同在校期间生育的仅占6.4%,73.5%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生育“弊大于利”。通过以上数据结果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是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但赞同结婚和生育的比例却不高,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弊大于利”,并表示即使有同学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他们也不会歧视他们。
这些结论均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是一群心智成熟的青年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但不会乱用权利。她们普遍认为国家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是赋予大学生的权利,也是社会观念的改变。但是,由于学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不利于她们的学业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她们绝大多数不会选择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
(2)学校类别、专业类别、年级及母亲的职业和教育程度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态度可能有关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类别、年级及母亲的职业对女大学生的结婚态度具有显著影响,而其它因素均未表现出相关性。表现为在211工程院校就读、低年级,以及母亲为农民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不赞同在校期间结婚,这可能与其学业负担较重及家庭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他们除了要关注自己的学业以外,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女大学生倾向于赞同在校期间生育,这可能与人文社科类专业相对其它专业的女大学生而言,其学业负担相对较轻有关;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技校的女大学生相对于母亲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女大学生在对待生育问题上倾向于赞同;低年级的女大学生倾向于不赞同在校期间生育,这与不赞同结婚的结果是一致的。
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有无男朋友和父亲职业及教育程度与女大学生的结婚和生育态度有关,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中尚有未涉及的相关因素及样本量有关。
(3)高校应加强计划生育教育与服务提供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新《规定》和新《意见》的出台,女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结婚和生育持赞同态度的比例并不高。但是,高校大学生,无论是否结婚和生育,他们大多数都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时期,对于性和生殖健康都有着十分迫切且现实的需要。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这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