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
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编选的《文选》、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祖籍为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其祖先南迁避乱,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贫好学,博览群书。依沙门僧佑十余年,遂博通佛教经论。梁初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受到爱好文学的昭明太子萧统的敬重。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
《文心雕龙》共50篇,“自《原道》至《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总纲,表明了著者的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各体文章分论,分别论述了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写作方法统论,打通各种文体,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等问题。自《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最后一篇《序志》是自序,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王运熙、顾易生 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也称《昭明文选》。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分三十卷为六十卷,被称为《文选》李善注,是有关《文选》的最为重要的注本。
这部总集由于编选精审,能兼顾作品在艺术和思想方面的代表性,又兼顾到各种体裁、流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就曾教导他的儿子要“精熟《文选》理”,而由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载,可以看出,当时甚至流传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文学(196—232)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建安文学”包括了汉末建安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主要以曹氏父子为中心,集中了大批的文人
5
(建安七子),文学创作盛极一时,并形成了所谓的“建安风骨”。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尚气,慷慨,悲情,是建安文学情感取向方面的特征,它与文学内容的真、高、刚、直特征,构成建安风骨的重要两翼。” 2、正始文学(233—265)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但文学史通常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其主要代表是阮籍和嵇康。
规模略小,玄学为文学注入了批判性,论说文思辨能力的提高,诗风:清虚、高旷、自然、悠远。 3、两晋文学(265—420)
西晋文学:
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人蔚起,文学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文学史通常将这段时期的文学称为“太康文学”,形成了以繁缛为特点的太康诗风。
锺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东晋文学: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玄言诗盛行的时代。 4、南朝文学(420—589)
诗歌:元嘉体、永明体、宫体、南朝民歌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永明体:谢朓、沈约、何逊、吴均。
宫体:萧纲、萧绎、徐摛、庾肩吾、徐陵、刘孝绰。
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南朝文学的特色:
社会功能逐步淡化,美学价值成为作家们的普遍追求。突出地表现为两方面,其一为文学作品中“情性”的空前强调,其二为语言技巧的刻意追求。
6
5、北朝文学
《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辞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辞,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文学不如南朝发达,但也有不少佳作,尤其在散文方面,同时,北朝民歌也以其独特的面貌和相对丰富的内容而引人注目。 6、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A、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B、玄学与佛学为文学带来了新的因素。
C、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重要或经典作家的存在,成为后世追摹的对象: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
简明的阅读书目: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高步瀛《两汉文举要》、《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陈庆元《汉魏六朝辞赋选》。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氏父子
一、曹操(155——220)
1、曹操的身世及为人:
曹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字阿瞒。其父夏侯嵩,为宦官曹腾养子。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7
《曹瞒传》:“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裴注引《魏书》:“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
《让县自明本志令》:“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昼则讲武事,夜则论经书。”“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存恤令》:“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扶循,以称吾意。”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2、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3、曹操的诗歌创作: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多首,都是乐府诗。
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另一方面,从现实创作需要出发,对乐府体制做了大胆革新,用乐府古题而自创新辞,甚至自创新题,并且不时突破原有乐府曲调的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