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语文 高考复习文学短评写作训练测试卷
争暗斗、争风吃醋时,便成功地将这出戏滑稽地进行到底。我们可以“不是水做的女人”为话题,来谈谈这几位女性。
一、1.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2.曲解作品――错评。作者晚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只得在乡村闲居。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在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也可以说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更激起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3.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中的妙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现出老年夫妻之间的和谐、温暖、惬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一个“卧”字,使全词生辉。 4.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论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上文的某一方面,精雕细刻。
二、1.文学短评,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紧扣作品,有的放矢,陈述见解。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思想情感或是艺术特色。 2.因为其“短”,所以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短评的结构要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 3.(1)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侧重分析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比如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行文线索等。(5)分析作品的语言,包括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 三、1.(1)借人物动作评人物性格。(2)评点情节的惊险性和传奇性。(3)评点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技巧。(4)评点小说中传神的环境描写和炼字的艺术。 2.(1)评论构思,小篇幅里的大反差。(2)评论人物形象,刘局长的虚荣与客人的奉承。(3)评论主题,“奇石”的“奇”不在“石”而在“人”,一块石头鉴定出众多人的本质。 3.(甲)《水浒传》是从这三个人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三个人的性格(乙)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4.(1)A C E(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A B E 6.(1)以王熙凤为例,从她的语言当中,我们就能看出她的八面玲珑,泼辣干练。(2)以林黛玉为例,从她的肖像中,能看出她的体弱多病,美貌多情。(3)以宝玉为例,宝玉出场前,老太太、王夫人说他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黛玉在心中对他进行揣想,两首《西江月》词对他进行评点,这些都是对他的侧面描写。 7.乙文好。(1)甲文评论的目标分散,短短的两段文字,涉及到“不落窠臼的构思,追求自由的个性,生动形象的语言”等评论对象,自然蜻蜓点水;乙文的目标集中,从“轻轻”“甘心”两个关键词生发,找准了诗人的动情点。(2)甲文多是抽象空洞的语言,乙文则是具体的分析。(3)甲文行文的思路混乱,乙文条目清晰。(4)甲文有观点与材料不统一的地方,比如说“追求自由的个性”,没有材料能证明这个观点;乙文观点能很好地统率材料。| 五、1.要点提示:①评诗的图画美,“淡绿”“鲜红”相映成趣,“翠色”与“乳白”构成反差与映衬。②评诗的对比手法。大与小的对比,如“秧田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淡与浓的对比,“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此外,还有静与动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 2.示例:作者描写阿房宫只是一个浅表的引子,深层次是对“人性”的关注,是对秦朝统治者摧残“人性”的批判和揭露。理由:①“宫女如花满春殿”――视宫女为玩物,表现宫女人性的被践踏;②“役夫敢伸恨”――视百姓为草芥,表现民工人性的被摧残;③“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从暴殄天物看人性的被践踏。(只要结合原作,言之成理即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