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精练四文意主观概括
(我)的弟弟(张)培,字伯凝,乳名叫狮。伯凝虽然眼睛盲了,生性喜欢读书,请人(为他)念书,耳朵听到就能记住。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读书的人舌头读破了,换了几个人都不能供应他(听)的需要。所读的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没有不广泛涉猎的。特别喜欢谈医术的书,书架上的医书不少于几百多种,(伯凝)请人一本一本地读,他过耳就能记住。于是推求心脉之理,把名医所编的各种医书全都拿来,早晚研究,便得到了它们的精华。大凡切脉察看病状,一碰手就知道病情。伯凝有心力,他多多储备药材,又精于制药,所制的药没有不精良的,(病人)服后没有不见效的。所有生病的人到他的书斋,不曾拿着一个铜钱来拿药而离开的人,累积到几十人也不感到嫌恶,施舍几百剂药也不吝啬,花费几十两银子也不感到可惜。从此,寿花堂的药物,使越中的人都感到佩服。我家十世祖是越郡的名医,所开的药店,在两浙名列第一,后来因为阴德,子孙盛大。从前的人说:“公侯之家,一定有恢复祖上荣耀的人。”伯凝大概就是他的转世之身。
伯凝的父亲六符叔去世早,与我的婶娘相处不好,屡遭家庭不幸。伯凝对天号哭,终于母子和好。族中凡是修葺宗祠,解释讼案,评论是非,分割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怕可惊之事,都到伯凝这儿来评判是非曲直。因此,伯凝家里常常挤满了来人,伯凝都一一分别回应,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
伯凝有一点点空闲,就喜欢玩赏古董,修葺园林亭子,种植花木,凡他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也没有不尽兴的。他的内弟在江干督兵,伯凝为他筹措粮食军饷,演练枪棒,制定军纪,讲解排兵布阵之道,真是有三头六臂的人也不能都做到的,伯凝却以一个目盲之人,没有不立即办到的。那么,他的双眼真可以失明,而且五官真不必完备了。
松江有个叫唐士雅的人,五岁失明,用耳朵听读诗书,不少于一万卷。他所写的《唐诗解》各书,引用的笺注,即使冷僻到极点的书,也没有不搜求到的;(他)写诗文,话说出来如同水流灌注一样(快),誊写的人手写来不及赶上(他的速度)。但是我看他这个人,相貌很质朴鄙陋,闭户枯坐,和木偶没有什么两样,他想要和我家伯凝一样多才多艺,机智敏捷,大概比不上万分之一的。所以,我认为伯凝像左丘明,像晋国的师旷,像高渐离。厉害啊,(这个)伯凝,大概是以一人之身而同时具有他们的长处了啊。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以秘撰致仕。卒,年七十九。
5
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刚直不阿(正直),忠勤爱民(忠于职守)。 参考译文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掠夺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来迎合他,向官府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后来任溧阳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尝关押一个重罪犯人。
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纷纷惊恐地说:“贼兵进入到腹地了!”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到外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安定。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加官直秘阁,李衡以年老为由请求辞官,诚挚殷切,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命他参与主持选拔推荐官员。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的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争论了很长时间。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不如辞官而合乎道义。”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让他以秘阁修撰官职退休。死时年七十九。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谢杜相公书 曾 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6
②
①
注 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时,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èn):客死者的灵柩。 (1)概括第一段中作者所遇到的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远在外地,父亲病重直至去世,没有依靠,没有钱财为父亲治病及办理丧事,无法将父亲的灵柩带回家。
解析 主要根据第一段中“去其家四千里之远”“抱不测之疾”“无攀缘之亲”“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之重大,惧无以归者”等语句判断。 (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 (3)作者写这封信给杜衍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感激之情。②表达一直未致谢的歉意并说明原因。③表达自己胸怀天下道义的志愿。 参考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用一般的人。父亲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依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无法把它运回。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让我在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侍奉,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的小事,也没有不如愿的;如此之大的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已高,皇上也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不因为在职或退位而有所变化。而我唯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7
在我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意;服丧期满,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反复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呈进。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一刻没有停止过。希望您终究会谅解我的。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