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讲话汇总(简)
眼前一亮,没有感受到青岛海湾大桥的宏伟、大气,游客不仅今后不会再来,还会一传十、十传百,影响旅游人次。跨海大桥是山东高速集团在建,大桥连接线是市政负责建,属于两家施工单位,但对大桥的效果图、灯光、栏杆形状和颜色等,风格上要衔接一致。同时,还要体现节能环保,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LED节能灯等。
2010年12月22日,在海尔集团调研时的讲话 刚才,瑞敏同志介绍的“正三角”改为“倒三角”,这是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对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很有启发。 未来的青岛,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青岛,一定是一个科学发展的青岛。在这方面,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应当成为资源的提供者、环境的营造者,积极支持城市所有的企业特别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也要转变观念,由“我领导你,真正转变为“我为你服务”,为你提供些什么样的资源和服务”,做到在服务企业当中学习企业,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2010年12月2日,在青岛港调研时的讲话
青岛是一座“城以港兴、港以城旺“的城市,港和城、城和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青岛港作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代表,承担着提升青岛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任,推进港口发
13
展对于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意义重大。青岛经济总量今年将超过5000亿,但二产占50%以上,服务业所占比重还低于济南,服务业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青岛应当建立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在服务业当中,现代物流业是重中之重,这是我们青岛的优势。
市委市政府要认真研究企业应当做什么、政府应当做什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岛港加快发展。就国内来讲,我们也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天津港追赶的势头很猛,日照港也不示弱,烟台港、威海港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也要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应对,实现跨越发展。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企业家身上不仅要流淌着利润的血液,而且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有道德、有精神、有良知、有灵魂的企业家,青岛港就体现了这一点。
2010年12月16日,在青啤集团调研时的讲话 回顾青啤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样的脉络:一是青岛啤酒的兴衰始终与青岛城市的发展血脉相连。一百多年来,青岛啤酒与青岛这座城市一起走过了沧桑岁月,青岛啤酒的发展史正是青岛整个城市历史的缩影和体现,企业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二是青岛啤酒始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青啤从一个建厂初期生产能力只有2000吨
14
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国产量第二、销售收入第一的大企业,发展成为出口量国内第一、销售量世界第六的世界级啤酒厂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质量始终保持高水平。青啤对质量的认识,不仅仅是为了利润,而且体现了一种精神,体现了企业文化,体现了社会责任,从而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赞誉。三是青岛啤酒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企业要生存,要更好的发展,不创新不行,不研究未来不行。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是青岛啤酒一个重要的标志。四是青岛啤酒始终把社会责任视为己任。青啤一直把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关心人、爱护人,对社会充满责任等融入企业文化当中,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2010年12月27日,在高新区调研时的讲话
国内外园区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必须把培育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产业发展是区域开发的核心问题,只有产业发展好了,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良性循环。要学习借鉴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做法和经验。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科学城,还有韩国、以色列的一些园区,这些世界一流园区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全球领先的产业,这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有些园区甚至只靠某一
15
项产业就达到国际水平。硅谷就是靠信息产业,开始搞半导体,上世纪90年代搞计算机,进入新世界又搞创新经济、创新科技,始终是这一产业领域的领跑者。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项事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抓住机遇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都需要抓住机遇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高新区最重要的就是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抓住科学发展的机遇,在新一轮发展、竞争和调整中实现跨越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就会出现相应的优惠政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有鼓励的优惠政策,这是我们的优势和机遇。因为老园区肯定承载了不少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是传统产业,即使那些科技含量当时可能是高的产业,现在也不一定是高科技产业了,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际化方面走出实质性步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青岛在国际化方面的重要突破点就在高新区。要制定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引进的科研院所、大企业、战略投资银行,包括工作人员等。国际化程度应达到多少?外国雇员应占到多大的比重?要有国际一流的标准。国际上如美国、印度、韩国的高科技园区的员工,可能一半以上都是国际人才。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园区,要有国际视野,就要让世界上的信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