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 - 图文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0 4:39:34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

(1)按照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2)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三、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四、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城市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以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②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农村。

③城市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城市燃煤及汽车尾气释放出大量的烟尘、SO2、CO2、NO2、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质量恶化。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

城市化将增加耗水量,往往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②对水质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3)城市化对于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特别是近代工商业大城市的发展,往往不是受计划的调节,而是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许多城市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柏油路面,森林和草地几乎完全消失了,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几乎看不到其他的生命,被称为“城市荒漠”。 (4)城市化对环境的其他影响。城市化过程还造成振动、噪音、微波污染以及交通紊乱、住房拥挤、供应紧张等一系列威胁人民安全宁静地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问题。城市规模越大,环境问题就越严重。 六、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80年代以前) 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的骨痛病事件; 1961年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造成的因素:①人口迅猛增长,都市化的速度加快。②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消耗大增。

(2)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

①造成的因素:伴随着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

②人们共同关心的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三类:一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荒漠化。三是突发性的污染事件叠起,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等。 (3)两次高潮的不同 ①影响范围不同。

第一次高潮→工业发达国家,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

第二次高潮→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经济发达的国家 + 众多发展中国家。 ②危害后果不同。

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

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每分钟因水污染和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污染源复杂程度不同。

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通过污染源调查就可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二次高潮的污染源和破坏源非常之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

④一潮的“公害事件”与二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

第二次高潮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例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受害面积达40平方公里。据估计,死亡人数在6千~1万人,受害人数为10~20万人之间,其中有许多人双目失明或终生残废,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 四、当代环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

氧层耗竭、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垃圾围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等众多方面。 五、《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在2008——2012年间,将发达国家CO2等6种温室气体(CO2、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 六、酸雨是PH值<5.6的雨。我国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的酸雨危害也相当严重。 七、海洋污染主要有原油泄漏污染、漂浮物污染、有机化学物污染及赤潮、黑潮等。

第三节 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综合防治阶段: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本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要素:就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和阳光等。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

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二、简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2.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污染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三、判断是非题

(1)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的原因是由于汽车废气所进行的光化学反应所致。(√)

(2)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发生于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阶段。(√) (3)“三同时”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战略方针。它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的统一。(×)

(4)pH值小于7.0的降水称为酸雨。(×) 四、选择题

1.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

A.人口激增 B.城市化进程 C.工业发展 D.资源消耗 2. 第一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A)

A. 1972年6月5日 B. 1974年6月5日 C.1975年6月5日 D.1973年6月5日 3、第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哪一天?(D) A. 1995年5月22日 B.1997年12月29日 C.2001年5月22日 D.1995年12月29日

4、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C) A. 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5、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哪一年?(B) A.1942年 B.1943年 C.1944年 D.1945年

6、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在当时的哪个国家?(B)

A. 前苏联白俄罗斯 B.前苏联乌克兰 C.前苏联俄罗斯 D.前苏联乌兹克斯坦 7、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C) A. 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8、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 (A) A.1972年,斯德哥尔摩 B.1973年,巴黎

C.1972年,巴黎 D.1973年,斯德哥尔摩 五、填空题

1.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原生环境问题 )和(次生环境问题 )这两种类型。 2.在第(二 )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3.在第2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应(同步规划 )、( 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 )。

4.符合我国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 )、(强调环境管理 )。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1.定义: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二、生态平衡破坏的标志 (1)结构的改变

表现在缺损一个或几个组分成分,使平衡失调,系统奔溃,如:毁林、开荒等,也表现在某一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如: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非生物成分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等。 (2)功能的衰退

主要表现在能量流动受阻,如:生产者数量减少;也表现在物质循环的中断等。 三、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 (1)自然原因

搜索更多关于: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 (1)按照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2)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三、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四、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