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七校联考卷)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健儿徙幽土,新鬼哭台城。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15、(1分)文天祥,宋代诗人,民族英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一句对他的诗集《_________》命名之意做了贴切的注释。
16、(3分)下列句子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虽然《江城子》和《建康》的诗体样式不同,但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却是一致的,都表现了感慨兴亡、俯仰古今的深沉情怀.
B、“晚日全陵岸草平”一句大处落墨,展观出日暮时分空阔的寂寥的背景;“落霞明”一语则在寂寥的天空中平添了绚丽生动的色彩。
C、《建康》一诗的颔联以“江流已变更”一句写尽了 “天理之妙”。国家变了,人事交了,作者的感情也变了,所以在诗人看来山势依旧而江流已非.这是深病至极之语。
D,《江城子》以对月抒怀结尾,当山河供愁,人事催泪时,清月能营造出更深的意蕴。 17、(4分)《江城子》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五)阅读下文,回答第18—21题。(13分)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嚣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①非非堂:在作者衙厅西侧,作者有《非非堂记》。②洿:掘土为池。③甃: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嚣昏:愚昧糊涂。 18、(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因洿以为池 洿( ) (2)不方不圆,任其地形 任( ) (3)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 广( ) (4)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 潜( ) 19、(3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嗟乎,其童子无乃嚣昏而无识矣乎?
20、(3分)作者笔下,鱼池的建筑特点是□□□□□(用自己的话说),写鱼池池水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1、(3分)童子养鱼,“活其小者而弃大者”。对之,作者先是“怪而问之”,继而又“有若自足”。联系作者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处境来看,这种心理变化恰好
④
③
①
②
说明作者已作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选择。这种既讽世又自嘲的笔法,正是这篇小品文的独到之处。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7题。(16分)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 ……
(苏则)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僚。昭常枕则膝卧,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初,则及临茁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后则从行猎,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见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 22、(2分)《三国志》是一部_______体断代史_______。作者_______。 23、(2分)对“德流沙漠”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激恩德的人流布沙漠。 B、美德流布西域一带。 C、美德流向西域一带。 D、感恩的心情流布沙漠。
24、(3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分)对苏则刚直、无所顾忌的性格,魏文帝既□□,又□□。
26、(3分)文章通过正面描写苏则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又通过魏文帝“以此为惮”“左迁东平相”__________描写了苏则刚直性情。
27、(4分)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件事表现苏则的刚直?(用自己的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70分)
2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韦姆兰是瑞典一个普通的山乡。那里的山是低矮的,农田和原野也没有那么鲜丽的色彩。但当夏季阳光涌向这块土地时,它就会披上一块美丽的锦缎。我想使人们知道,韦姆兰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景。它既不是希腊,也不是瑞士和埃及;既不是阿尔卑斯山,也不是塞那河,它有更多极普通的面貌、它可能不美,可能有缺陷,但一旦它有形态和色彩,那便是一种特殊的真正令人心动的美。——[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
塞尔玛·拉格洛芙的话令人深思。普通的不完美的景观、人群、个体生命和艺术现象中常常会有真正令人心动的美丽。请围绕这段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参考答案
阅 读 (80分) 一、80分
1、牛顿的宇宙观(时间和空间是一个绝对的框架,其中世界的物质活动按照稳定的秩序进行);200年历史
没有受到一点质疑(挑战、否认) 2、①善于提出透彻的、天真的问题; ②对世界有一种神奇的表情; ③对宇宙原理美丽、简单的说明。
3、紊乱的自然现象中有共同的格局;世界是一个绝对、稳定的框架。(时空是绝对稳定的框架)
4、白描手法;不关心世俗的成功、体面。 5、(1)爱因斯坦在物理系上的巨大创造。 (2)爱因斯坦的“婴孩般圣哲”的气质。 (3)爱因斯坦的人格(性情)。 6、C、D
7、(1)浯溪所在的地理位置
(2)由衡阳雁群寻找归宿联想到元结寻找心灵的归宿。 8、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
9、用反衬手法(或对比)表现浯溪的小巧精致,以及它为半归隐生活提供了不可言喻的心灵通道。
10、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随水而流,半归隐的文化精神,人和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 11、从“浯溪”看:(1)全文的线索是浯溪。 (2)全文叙写、抒情的主体内容是浯溪。
从“寂寞”看:(1)浯溪为中国古代文人半归隐生活提供心灵通道,归隐有与世俗相离、寂寞之感。
(2)现代人缺乏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浯溪的今天是寂寞的。 12、A、D 13、略。
14、(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沧海月明珠有泪 (3)笼落惊天地 (4)江山代有才人出 (5)少无适俗韵 15、《指南录》 16、B 17、略。
18、(1)因而;(2)任随;(3)扩大;(4)藏身
19、唉!那些童子恐怕太愚昧糊涂而又没有见识了吧! 20、率直自然(或“合其自然”);汪洋清明
21、忧愁郁闷、窘迫孤独(大意即可);进退出处、淡然、安于现实 22、纪传。陈寿。 23、B
24、现在陛下正扩大唐尧的教化,却因为狩猎这类游戏杀很多的官吏,我认为不行。 25、赞赏,惮忌。
26、动作,语言,神态;侧面
27、(1)董昭睡在苏则膝上,苏则推之。
(2)魏氏废汉 植与则皆发服悲哭。文帝追问。苏则认为问自己,欲怒而辩之。 (3)魏帝想让西域使者送大珠。苏则直言相谏,认为不可。 (4)魏帝行猎失鹿时,欲错杀督吏,苏则以死相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