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七校联考卷)
(七校联考卷)
(七校联考:曹杨二中、市西、市三女子、控江、华师大一附、格致、市北)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4分)
人的上升 [英]勃朗诺斯基
牛顿的宇宙“滴答、滴答”地运行着,大约200年没出一点故障。如果他的鬼魂能在1900年前任何时间来到瑞士,所有的钟都会同声奏鸣颂歌。可是就在1900年,离那古老的钟塔不过约200米的地方,住着一个新来的青年人,他不久就要使所有的钟表吵闹起来。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大约此时,时间与光开始闹别扭了。1881年阿尔伯特·密切尔逊做了一个实验(6年后他又和爱德华·莫莱一起再做了一次),把光朝许多不同方向发射,他吃惊地发现不论怎样移动仪器,光的速度总是一样。这是不符合牛顿定律的。就是这一物理学中的小小滴咕声首先使科学家激动地提出了各种问题。这大约是1900年。
很难说年轻的爱因斯坦都及时地知道了这一切,他在大学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但可以肯定,当他去伯尔尼的时候,已经在他还是十几岁的孩子的年月里,早就问过自己:如果从光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经验又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充满矛盾的,因而是困难的。但像所有的矛盾—样,最难的不在于提出答案,而在于怎样提出问题。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天才在于“他们提出透彻的、天真的问题,结果引来了灾难性的回答”。诗人威廉·古柏曾称牛顿为“婴孩似的圣哲”,就因为他有这种气质,而这一形容语也完全适合爱因斯坦,他的脸上也总是有一种对世界感到神奇的表情。不论是他谈骑在一道光上或者谈在空间中坠落,总是充满了对这类原理的美丽、简单的说明。
对于牛顿,时间与空间形成一个绝对的框架,其中世界的物质活动按照最稳定的秩序进行。他的世界是上帝眼中所见的世界,对每个观察者都是一个样子,不论站在什么地方或用什么方式移动。作为对照,爱因斯坦的世界是一个人眼中所见的,你所见与我所见是相对的,即按照彼此的地点和速度而不同。
爱因斯坦是一个哲学系统而不只是数学系统的创造者。他有一种天才,能找到一种哲学观 念使人们对实际经验得到了一个新的看法。他不像一个天神那样观察自然,而是作为一个开路人,也就是虽然身处紊乱的自然现象之中但仍相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格局,只要我们用新鲜的眼光就可看出。……
这样,在他的一生中,爱因斯坦使光联上时间,时间又联上空间;使能量联上物质,物质联上空间,空间又联上引力。在他生命的终结,他还在致力于寻找引力与电力磁力之间的统一性。在我的回忆里,他在剑桥大学评议会厅里作学术演讲的时候,只穿一件旧毛衣,一双毡拖鞋而不穿袜子,那一次就是对我们谈他在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他碰上了什么困难。
穿旧毛衣、毡拖鞋、不喜欢背带和袜子——这些可不是故作姿态。那一天我们看见他,他似乎是在表达一个从诗人威廉·布莱克得来的信念:“诅咒背带,祝福放松。”他不关心世俗的成功,体面,随大流;大部分时间内他不知道一个像他这样地位崇高的人该怎样行事。他恨战争,残酷,伪善,尤其恨教条——只不过“恨”字不足以表达他所感到的那种带点悲痛的反感,他认为恨本身
也是一种教条。他拒绝担任以色列国的总统,因为(他解释说)他不善考虑人的问题。这是一个不高的标准,别的总统也大可采纳,只不过能通过标准的不会有几个罢了。
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两人面前谈人的上升几乎是一种冒犯。这两位是像上帝一样阔步行走的。牛顿是《旧约》的上帝,爱因斯坦则是《新约》的上帝。他充满了人情,怜悯,巨大的同情心。他心目中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有某种天神般气质的人,他经常说自然就是这样子的。他喜欢谈上帝:“上帝不玩掷骰子”,“上帝没有恶意”。最后,有一天尼尔斯·玻尔对他说:“不要再叫上帝干这干那吧。”这话不全公平。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非常简单的问题的人,而他的生活和工作所表明的是:当回答也是简单的时候,你听到了上帝的思考。
(选自《大家知识随笔》(外国卷),黎光耀主编, 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分)第一段写“牛顿的宇宙?滴答、滴答?地运行着,大约200年没出一点故障”,其中“牛顿的宇宙”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00年没出一点故障”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第四段写牛顿和爱因斯坦是“婴孩般的圣哲”,其理由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3、(2分)第六段写“他有一种天才,能找到一种哲学观念,使人们对实际经验得到一个新的看法”其中的“哲学观念”在文中具体指□□□□□□□□□□□□□□□□;根据文意,牛顿的哲学观念则可概括为□□□□□□□□□□□□。
4、(2分)第七段中,作者写爱因斯坦在剑桥大学评议厅里作学术演讲时的穿着,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爱因斯坦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文章从哪几方面对爱因斯坦进行了介绍?请分条简述。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分)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 )( )
A、文章读来既像是人物评传,又像是科普文章。通过对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发生了怎样的巨大裂变。
B、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从容,能把深涩的理论解释得清楚易懂。
C、“爱因斯坦是《新约》的上帝”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说明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发展史上的“开路人”和“创造者”,在紊乱的物质世界中自由穿梭;为这个世界制定了许多新的稳定的框架。 D、文章多次用对比手法写牛顿和爱因斯坦。如,牛顿的物理观和爱因斯坦物理观的对比;爱因斯坦是科学上的“开路人”和生活上“诅咒背带,祝福放松”的对比;“牛顿士《旧约》的上帝”和“爱因斯坦则是《新约》的上帝”的对比。
E、文章没有对牛顿作出高下之判断,因为在他看来,人类必须走过必经之路,才能达到上升。而就像牛顿曾经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了成就,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同样是站在牛顿肩膀上才比牛顿看得更远,升得更高。 (二)阅读下文,回答第7—13题。(25分)
寂寞的浯溪(有删节)
王青伟
(1)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冬季,差不多是整整的一个冬季,一帮搞基建的民工到浯溪寻找能够烤火的树枝,靠着块大石壁,然后他们把拣来的枯枝败叶点燃,借以取暖。谁也没有想到,在离他们烤火不到二米远的地方,竟然就是一件稀世珍宝:浯溪三绝碑!
(2)要说浯溪,应该先提提衡阳。衡阳又称雁城,南飞的大雁,到了衡阳便徘徊不前了,雁群
在秋风之中飞回低鸣,在云淡天高之下盘旋起落,寻找暂时憩息的归宿,不由人不心生无尽的遐想和莫名的激动!
(3)当雁鸣的声音渐渐远去时,我们突然听见了溪流的潺潺声。
(4)浯溪闻名的是它的碑林,其中称得上傲视千古、独立于世的当是三绝碑,一千三百余年前,唐代古文运动的杰出代表元结将他的不朽之作《大唐中兴颂》雕刻在一块巨大陡峭的石壁上,书写那块碑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此时的颜真卿书法艺术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大唐中兴颂》应为颜真卿书法之绝响。
(5)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6)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是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怪石嶙峋,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又觉得自己也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7)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观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8)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中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可言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9)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两处地方,一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着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10)另一处地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拜石地,因为一尊奇石,米芾竟然一见而拜,现代的人似觉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久久地凝视那块石头,觉得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灵性突然触动了米芾的内心深处?一块石头竟值得他跪地一拜呢?
(11)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 (12)每次我走进浯溪,总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每一块石碑上似乎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那一刻,我觉得,在那些燃烧的火把之中,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叩击着我的心灵。
7、(4分)文中说:“要说浯溪,应该先提提衡阳。”阅读全文,分两点简述作者先提提衡阳的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第7段写,“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请从文中找出与划线句含义相同
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分)在写元结发现浯溪之前,为何要写泰山的雄奇壮观、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分)第5段写,“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根据文章,“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实际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有人认为,本文以“寂寞的浯溪”为题与文章内容有所不合。请写出你的看法并简析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下列对这篇散文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先以稀世珍宝三绝碑的发现引出浯溪,再写元结为浯溪命名、米芾在浯溪跪地拜石,结尾又写作者面对浯溪引发的苍凉寂寞之情,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B、作者对浯溪抱有“敬畏?之心,这其中既有浯溪山水自然之美的原因,也有元结、米芾等;大家在浯溪留有遗迹的人文之美的原因。
C、元结作为当时的政治上失意的文人,在浯溪找封了他的心灵归宿,他的《大唐中兴赋》成为三绝碑,就是因为它真实地抒写出自己的这份衷肠。
D、作者对米芾拜石地的叙写,既是为了照应前文元结对浯溪的感悟,又暗合后文现代人应有一种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的人文精神。
E、本文叙写元结、米芾等中国古代文人对浯溪的情结,意在赞美古代文人膜拜自然、以山水为家的半归隐文化。
13、(5分)“半归隐”是指中国古代政治失意的落魄文人寄情于山水的生活或精神状态。请另举一例,具体阐述中国古代文人归隐或半归隐境界及其所观照的文化精神。(字数在80字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4、(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王生烟。(李商隐《锦瑟》) (3)__________________,诗成泣鬼神.(杜甫《记李十二白二十韵》) (4)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5)____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四)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第15—17题(8分)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建康 文天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