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生中外国美术史-总复习资料

大学生中外国美术史-总复习资料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17:21:18

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27岁的时候(画了四年)。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我们在欣赏这件作品时,仿佛在聆听一首古老的合音。有些音乐的意义是恍惚不定。这副作品摄魂制魄的魔力,就在这恍惚不定的“音符”——“神秘的微笑”上。

银行家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芬奇为夫人作画。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身体显得丰满,眉毛齐整,颈项和手臂佩带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纯真和天趣。在弯弯的双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当她把目光注视这位鼎鼎大名的画家时: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的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神往:腼腆、调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来了。灵魂深处的奥秘,被观察敏锐的画家一下子抓住了。

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画家动用了智慧的脑袋,为她讲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各式各样的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妇。

丽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个少妇的姿态,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双手,可惜被金银珠宝所占有,芬奇对丽莎说:?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请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财富的饰物,让我尽情描绘属于你本人的一切丽质。?于是,丽莎急忙褪掉所有饰物。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少妇。

蒙娜丽莎勾起了芬奇对生母阿尔别拉的回忆。有一次,大师深情地向少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似乎从丽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当讲到母亲在24岁就死去时,他的眼里饱含着热泪,声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

丽莎成了阿尔别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师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

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

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2)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1564年)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13岁就进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他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来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了他极大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罗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

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罗伦佐·美第奇死后,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佛罗伦萨陷于一片混乱,他深感故乡非久留之地,而赴威尼斯和波伦亚,后转道罗马寻找发展机会。罗马到处林立古代雕像,犹如走进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23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 《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26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立即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

41岁的大师重又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日》 《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已经61岁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摩西》

摩西是在埃及当奴隶的希伯来人(即以色列人)利末的后代,长大后受到上帝恩赐,带领以色列60万奴隶出埃及,在西奈半岛定居,建立了以色列国,所以摩西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大智大勇的领袖。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诫

37

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因此他是一位贤明的王者和立法家,是公正不阿的法权象征。在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以“十诫”法治国。其中有一诫“不准崇拜金钱”,这是总结埃及人腐败的教训。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倡导崇拜金钱,必然腐败,必沦为亡国亡族的境地,摩西王立此法正是保证以色列人兴国强大之本。传说摩西的兄长亚伦提倡崇拜金钱,他积民间金器铸金牛让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堕落忘本、贪图享乐。摩西王闻此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崇拜金钱者杀死,兄长也在所不赦。同时将手中十诫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愤怒宣称道:“你们都不按法律办事,还要这十诫有什么用处?!”雕家选择并紧扣住这一典型瞬间情节和摩西的情态,使坚硬的大理石充满人类至高权威的生命。

《摩西》是一尊半神半人的雕像,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结合形象。传说摩西立法时已年过80岁。所以米开朗基罗塑造一位体格强健的老年智者,他处于激愤的瞬间,坐着侧转头部,头顶上生出两只触角,那是神所发出的“神光”;他一只手捋着长须,另一手紧握十诫法板,双目远视,在神情凶猛的眼神下紧闭双唇,由于对违法者无比愤怒,因理智而处于暂时的克制;裸露的臂膀,凸起的肌肉强有力地护卫着十诫法板,显示出有力量依法治理国家;他的右脚有力地踩着大地,左腿后曲,脚趾点地,似有欲坐又起之势,是情感和理智尖锐冲突的瞬间,仿佛欲跃而起,怒斥犯法者。他是一位真理、正义、至高权威化身的神,准备向世俗的罪恶宣战;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立法、护法、执法者的象征;一个愤怒的神所发出的可怕的预言,是神对人类的愚蠢和野蛮所作的判决。

雕刻家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的转折动势既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更显得德高望重的君王权威。同时以多褶厚重的斗篷覆盖身体下部,形成一个单纯的整体,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导到上半身的头和臂膀,尤其突出地塑造了裸露的右手臂和薄衫紧裹的胸部,使观赏者看到,坚强的肉体里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伟大的米开朗基罗极善雕塑人体,当他在塑造人体时,他所表现的并不是一般的肌肉,而是使肌肉运动的生命,甚至超越生命。他所表现的是一种神圣的威力,不可征服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体肌肉中发出吼声,摩西的强健肌体向人们表示:摩西王有力量捍卫公正的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实际上,摩西是米开朗基罗、意大利以及全人类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形象,它的意义是超越一切的永恒。 (3) 拉斐尔(1483—1520年)

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而拉斐尔的艺术则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拉斐尔·桑蒂1483年生于意大利山区的乌尔宾诺小公园。父亲乔万尼·桑蒂是乌尔宾诺大公的御用画家,拉斐尔的启蒙教师。15岁的拉斐尔在波伦亚画家的画室里学习,他勤奋地探索绘画的奥秘,能敏感地捕捉住美和艺术的真谛。16岁时离开家乡乌尔宾诺到北意大利安布利亚地区的裴路基亚城,从师于佩鲁基诺。一天,佩鲁基诺对拉斐尔说:“我不想让这小地方拖住你,你要到大师云集的佛罗伦萨去,你可以独立工作了。”这时拉斐尔19岁。拉斐尔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色彩感觉与透视原理,绘画技巧相当成熟,才能已超过老师。在佩鲁基诺的引导下,拉斐尔跨进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世界,很快就融入到画家群里。他那讨人喜爱的外貌和善于自持的性格,立刻就为自己开辟了艺术道路。佛罗伦萨给了拉斐尔从未有过的艺术教益。他急切地吸取着大师们作品中的成就,他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对待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充分利用佛罗伦萨能提供给他的一切:他研究解剖学、观察大自然和新的社会中人际关系,他对生活、对人、尤其对女性和母亲更加充满感情和爱,他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要把佛罗伦萨的全部艺术精华变成自己的营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羽毛已经丰满了,他可以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他想到罗马去一显自己的才能,让世人看一看谁是当今意大利最优秀的画家。教皇朱理二世为了赞颂自己,把最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家都请到罗马来为他服务,当时,米开朗基罗正在为他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刚满25岁的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接到罗马送来的圣旨:“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除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之外,其余的画家们全被辞退了。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天才的成就,引来繁重的订画任务,这是拉斐尔的光荣,也是他的悲剧,太大的名望终于把他压垮了。 1520年4月1日,他病了。医生为他诊断病情以后摇着头说:“您,亲爱的大师,您从年轻时候起就过着过于紧张的生活,现在受到报应了。人们都知道艺术家是一些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他们不吝惜生命,而是让生命去燃烧。”一个星期以后的4月6日他死了。他死后的荣誉,将永远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椅中圣母》

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拉斐尔画中的圣母情深意长,关于这双动人的目光,有个传说:有一次画家从梵蒂冈出来,在门口廊柱下见到一位抱着婴儿的少女,酷似他的心上人芙纳蕾娜,看到她的目光令他神魂颠倒,他满怀激情地拾起一块木炭,想把这动人的瞬间永驻在画布上,他环顾四周,见到旁边有一只朝天的空桶,画家没加考虑,就跑过去把桶翻过来,在桶底上急速地画下这位多情而美丽的少妇,有人认为《椅中圣母》的创作灵感源于此。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这幅画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象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画家造型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基督教的观念,以红、蓝两色为基调。因为在基督教中,红色是象征天主的圣爱,蓝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画中,圣母的衣着一般以红蓝两色相配搭。在这幅画中,圣母上衣为红色,斗篷为蓝色,小耶稣的黄色上衣,与圣母衣着的红、蓝色构成了调和的三原色,从而强化了艳丽的色彩和画面的华贵。在拉斐尔所处的年代,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既主张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而在人文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创造中,更为重视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他们在

38

艺术描绘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现实美感。

小结: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的艺术特征,简要赏析《蒙娜丽莎》、《大卫》与《西斯廷圣母》。

所谓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在中世纪被宗教所扼杀的古代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走向复兴而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意大利文艺复兴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晚期。盛期主要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成就为标志,他们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他们的艺术创作不仅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而且借宗教神话故事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思想感情。他们在佛罗伦萨、米兰和罗马显示出巨人般的艺术建树,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起绘画和雕刻的纪念碑。

(1)达·芬奇

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雕刻艺术家、音乐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发明家、解剖学家。

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他对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对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他的素描起了相当于甚或超过现代摄影术的作用。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2)米开朗基罗

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雕像大卫》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3)拉斐尔

拉斐尔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

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壁画《西斯廷圣母》。这幅作品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祭坛画,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里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现为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收藏。

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

三、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样式主义美术

拉斐尔去世不久,作为一个整体,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黄金时代可以说已经结束了,一种新的美术开始登场。

39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创作的一大批光辉灿烂的美术品,确立了一种完美的典范。在人们眼中,它们是最理想最完善的化身,后来的美术家面对它们不禁有面对沧海之感。意大利一些年轻美术家,受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创作的鼓舞,不顾他们作品的内在精神,希图仿效和发展他们的风格;另一些更有才能和抱负的人,则致力于形式语言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注重在作品中显示他们自己的特点。总的看来,他们的创作背离了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理想和基本原则,抛掉了它那种自然、和谐、单纯的艺术风貌。他们追求一种视觉效果独特的、形式感很强的风格。出自他们手中的作品,往往带有刻意雕琢、冷漠疏远的味道,颇具主观与幻想的色彩。但对那些口味别致的人来说,它们倒是相当有魅力的东西。

这一美术现象,流行于盛期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时代之前,史家称之为样式主义美术。国人也有据西文译成风格主义或矫饰主义美术的。

佛罗伦萨是样式主义美术的发源地和最重要的中心。在萨托门下,出现了样式主义早期代表庞多尔莫和罗素。 2.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美术

在佛罗伦萨画派走完自己的光辉历程之后,威尼斯画派兴旺发达起来了。

位于亚德里亚海上,背靠意大利半岛、面向东方的威尼斯,是个完全不同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意大利海上都市,它是商业和贸易的中心,是资产者云集的市场,它是为世俗之人顶礼膜拜而建立的人间享乐的天堂,它像是嵌在意大利皮靴上的无价珠宝,威尼斯人宣称自己的故乡是“世界的珍宝箱”,它是冒险家、贵族和资产者寻欢作乐的伊甸园,16世纪的威尼斯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上帝的管束。在这个奢华淫糜、灿烂辉煌的都市里,占有支配地位的并不是科学和知识而是美,尤其是绘画艺术,因为它不仅能创造美,而且能使现实的美和理想的美借画中形象得以永存人间。尽管画家们没有社会地位,但往往都能成为教皇、国王和贵族资产者的座上贵客。在这个城市里产生了可与佛罗伦萨并驾齐驱的大画家乔尔乔内、提香以及他们的弟子委罗内塞、丁托雷托等。

艺术是客观世界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一切文明的形象结晶,因此艺术风格必将受到时代思潮、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威尼斯是海上贸易和商业中心,是景色秀丽的水乡都市,因而在这里产生的艺术无论内容或形式,都与佛罗伦萨有着天壤之别。

佛罗伦萨的美术,倾向于宗教《圣经》题材,而威尼斯则更多的是描绘古希腊神话故事。纵情于欢乐与享受,题材以爱情、酒宴、裸体女神为多;画面形象充满激情而富有想象,洋溢着活泼、明朗、欢乐的气氛;很少有悲哀和伤感,女神们具有丰腴的肌肤,金色的秀发,华丽的服饰,完全是威尼斯上流社会的娇艳女子,放射出人性的光芒。画家们为迎合王公、贵族的享乐需要,不仅描绘美丽裸女,还配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了充分展现这种美,画家十分重视色彩的创造,他们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和表现无限丰富艳丽的色彩变化。如果说佛罗伦萨的画家们重素描和尊从构图的对称、均衡与和谐,那么威尼斯的画家们则竭立追求色彩和激情传达,它奠定了欧洲近代油画发展的基础。

画面空间透视夸张,人物变形,如拉长人体和劲部,画中人往往被拥挤在狭窄的空间里,有冲出画面之感;色彩不着意再现客观自然的外貌而着力于传达画家主观的情感。在雕塑方面 ,能适应全方位观赏,给观众以舒服愉悦感。

(1) 乔尔乔内(1477-1510年)

出生于威尼斯附近的小镇,后来迁居威尼斯,他追求个性解放和享受生活乐趣,长于谈吐,善于交往。他热爱自然,喜欢唱歌,弹得一手好竖琴,他的笛声能引得少女神魂颠倒。瓦萨利在他死后30年写道:“大自然赋予他如此轻而易举和顺利成功的天姿;他的油画和壁画中的色彩忽而活泼鲜明,忽而柔和平稳,并且把从明到暗的过渡画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当时的许多优秀大师都承认他是一个生来就使人体富有生气的画家。”他对大自然的色彩变化有着超凡的敏锐洞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他的目光能透过千变万化的阳光,捕捉到色彩变化的精髓,并且能生动地呈现在画布上。由于他画了美丽的威尼斯,人们这才发现威尼斯光彩绮丽的美,他用天才的笔触画出青翠的山坡和陡峭的悬崖,人们这才注意到威尼斯风景所呈现出的明暗差别,怪不得有人说威尼斯的美是乔尔乔内画出来的。

《入睡的维纳斯》

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反封建专制、反禁欲主义的时代到来时,维纳斯再次来到人间、走进艺术殿堂,她预示着伟大的文艺复兴的曙光即将普照大地。全裸的维纳斯作对角线动势,横卧于户外自然中,她微闭双目,带着进入梦乡的安逸明朗的神情,作沉睡状,右手垫在后脑,右脚弯入左腿下,整个人体被一个密封的椭圆形曲线包围着。女神高抬右手枕于脑后,左手的姿势既有遮蔽又有性的暗示,体现一个开放与禁锢并存的时代。画家以人体依对角线布局,有一种视觉伸展的张力,似乎包含着无限发展的空间。画家将女神安置于自然景色中,这是一种非现实而具神韵的意境。女神从肉体到精神均体现了人间女子的全部美质,这种亦人亦神的形象,正是威尼斯文艺复兴初期资产阶级反封建过渡时代精神的反映。画家所描绘的自然正是意大利典型的乡村景色,画家赋予它和平宁静的境界,与沉入梦乡的女神安逸明朗的神情十分和谐默契,情景交融。是人体美、世俗精神美与自然景色美的完美统一的艺术典范。整个画面被统一在淡金黄色调里,落日余晖映照着女神丰腴圆润的身体,放射出玛瑙般的光泽,显得格外纯洁、明亮,散发着青春和生命的活力。画家在女神所处的环境色彩配置上,从上半部的较深红色,转入蓝色、绿色和黄色,使几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既突出人体,又与周围的色调相呼应。乔尔乔内善于运用细腻柔和的笔触和流畅的曲线造型,人体组成与背景自然的直线形成柔中有刚的对比,圆润的裸体与繁密褶纹又形成了单纯与复杂的对比,画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高超的艺术技巧,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交响曲。

40

搜索更多关于: 大学生中外国美术史-总复习资料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27岁的时候(画了四年)。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我们在欣赏这件作品时,仿佛在聆听一首古老的合音。有些音乐的意义是恍惚不定。这副作品摄魂制魄的魔力,就在这恍惚不定的“音符”——“神秘的微笑”上。 银行家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芬奇为夫人作画。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身体显得丰满,眉毛齐整,颈项和手臂佩带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纯真和天趣。在弯弯的双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当她把目光注视这位鼎鼎大名的画家时: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的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