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1)
近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1)阅读全文,文章写了哪几个“孤灯”夜读的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结合划线词语,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的人物形象。你有过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悟吗?试谈一谈。
【答案】 (1)①小时候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倚在枕上读书;②大学时在宿舍后面的路灯下坐在台阶上读书;③刚参加工作时在宿舍角落里床头台灯下读书;④朋友在工地的大通铺借一点灯光看书。
(2)用“开出花来”极写“生动”,突出文字的优美,想象奇特,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写出孤灯下,书中文字对我的吸引力,让人心花怒放。
(3)景物描写。用“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被阻挡”营造出静谧(宁静)幽暗的氛围,烘托我孤灯下读书的惬意、享受,为文章结尾作铺垫。 (4)我是一个勤奋、孜孜不倦、有恒心的人,看书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鹜,是个能够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人。
【解析】【分析】(1)结合“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概括得出:小时候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倚在枕上读书;结合“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概括得出:大学时在宿舍后面的路灯下坐在台阶上读书;结合“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概括得出:刚参加工作时在宿舍角落里床头台灯下读书;结合“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
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概括得出:朋友在工地的大通铺借一点灯光看书。
(2)划线词“开出花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孤灯下,书中文字对我的吸引力,让人心花怒放。也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开出花来”极写“生动”,突出文字的优美,想象奇特,用语新颖别致。表达了书中文字对我的吸引。
(3)结合划线句分析。“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被阻挡”营造出静谧(宁静)幽暗的氛围,烘托我孤灯下读书的惬意、享受,为文章结尾作铺垫。 (4)第一问: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结合“小时候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倚在枕上读书;大学时在宿舍后面的路灯下坐在台阶上读书;刚参加工作时在宿舍角落里床头台灯下读书。”可以得出:我是一个勤奋、孜孜不倦、有恒心的人,看书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鹜的人。结合“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我是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人。
故答案为:⑴ ①小时候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倚在枕上读书;②大学时在宿舍后面的路灯下坐在台阶上读书;③刚参加工作时在宿舍角落里床头台灯下读书;④朋友在工地的大通铺借一点灯光看书。
⑵ 用“开出花来”极写“生动”,突出文字的优美,想象奇特,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写出孤灯下,书中文字对我的吸引力,让人心花怒放。
⑶ 景物描写。用“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被阻挡”营造出静谧(宁静)幽暗的氛围,烘托我孤灯下读书的惬意、享受,为文章结尾作铺垫。
⑷ 我是一个勤奋、孜孜不倦、有恒心的人,看书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鹜,是个能够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由于有字数限制,每个句子可以用动宾关系的短语进行概括,写出人物的主要活动。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⑶本题考查分析景物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即内容和结构,内容上一是环境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结构上是对上下文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感悟。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刘梦淏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
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一的 B. 多元的 C. 不排外 D. 包容性 (2)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B. 儒释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地位同等重要。 C. 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
D. 中国文人的选择和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共通性。 (3)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1)D (2)B
(3)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解析】【分析】(1)A项,有误,由原文语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可知,此项说
法与原文不符;B项,有误,多元强调组成部分的多样性,不是唯一的。不属于“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C项,有误,根据“‘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一句可知,此项不正确;D项,正确。
(2)B项,有误,由原文“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可知,儒释道地位同等重要不对,儒家自汉代一直占主导地位。故选B。
(3)通读全文,根据结尾“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可知,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故答案为:⑴D;⑵ B;
⑶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⑶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即可作答。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
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
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
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