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32.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 ) 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33.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3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35.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这里所指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 )
A.君主专制B.责任制内阁C.共和政体D.君主立宪制
36.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相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 A.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B.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D.较好地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37.有学者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一种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没有这个宽松的环境,工业革命不会出现……”上述“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直接法律保障是( ) A.《王位继承法》B.《权利法案》C.《独立宣言》D.《人权宣言》
38.有学者认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民主过程,实际上就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竞取权力的过程。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民主过程的价值就在于建立这种多重少数人的统治。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下列政治制度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有( )
①政党政治 ②代议制 ③分权原则 ④联邦制度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39.有学者在《英国史》中这样解释某历史事件:“此次国会之重握大权,乃由于辉格及托立两党的协调,而不像40年前完全凭一党的武力来取得,故局面可以持久。至于两党之所以能有协调,则由于詹姆斯二世的无状”。他论说的史事( ) A.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B.使克伦威尔被拥立为终身护国公 C.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D.使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40.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三权分立原则架构政体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联邦制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4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之一是创新性,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 ) A.创立君主立宪制和现代政党制度 B.创立君主立宪制
C.颁布最早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创设直接民主的选举方式
42.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道:“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僚。”他的意思是( )
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 B.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 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
43.在制定1787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出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适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A.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B.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C.总统拥有否决立法的大权D.联邦体制取代邦联体制
44.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45.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不同于革命前的波旁王朝,主要是因为( ) A.它的皇帝是拿破仑,不是路易十六
B.它所代表和捍卫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 C.它同英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D.它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演进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美两国的政体。与这两种政体形成相关的重要法律文献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3)综上所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特征。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紧随每一个混乱时期之后的是众多王位争夺者漫长而又无情的争斗,直到最后一个胜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人民无辜受难,历史模式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要打破这一循环和为那些有识之士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以共和制或联邦制来代替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中,所有人都可实现其希望,行使其权利,并担任省与国家的领导。为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激励热爱自由的人们参加到民族革命中来,以推翻帝制与满清王朝,并引进近代共和制,摆脱外国的干涉和侵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自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而且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印第安人和支付独立战争时期所举债款的利息。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声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美两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效果上产生较大反差的主要因素。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
国家 主题 葡萄牙、西班牙 从陆地到海洋 荷兰 英国 法国 美国 俄国 德国 日本 中国 从渔夫到车夫 ? 从人性到理性 从邦联到联邦 从改革到革命 从分裂到统一 从锁国到开国 ? 结合材料的提示及所学知识,为英国或中国的崛起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50.(2018·江苏)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