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word版可搜索.
重要的。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当 政府作为所有权主体时,因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未必会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唯 一目标。然而,为了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客观上因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参 与市场竞争。为此就需要实现政企分开。
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市场交易本质上是 产权的交换,国有企业若要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应不仅有权占用,而且可以自主处 分企业资产,一旦经营失败,企业就有可能破产和被接管。企业产权的这种可转让性显然依 赖于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然而,剩余索取权一旦发生转让,企业的国有制性质就难以维 持。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如何解决代理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为了防止多级 代理下国有资产的流失,就必须对国有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但是受国有产权固有属性的影 响,国家在实施国有产权保护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困难。
4、为什么实现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010)
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 护的制度安排。
按照著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 即产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第一,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第二,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第 三,? ? ? ? 产权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第四,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 率;第五,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5、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2002)
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 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是法 人资产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 4.界定经营者和公司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硬的市场约束;二是硬的法律约束。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一.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积极贡献的所有制范畴,而是作为法 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 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 和法权关系,它表现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 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
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业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 二.所有权的权能。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 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一 是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二 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 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三是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 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由此可见,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三.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进一步分离。这种分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利息与企业收入分别是法律上所有权与经济上所 有权的实现形式,职能资本家只要按期付息,就对借入资本获得了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 益、处分权。在股份制企业中,它就表现为股东与公司法人的分权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 2.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资本家首先是资本的所有者,其次才作为管理者 而享有管理权。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管理权与资本所有权发生了分离。 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2003) 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
1.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2.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3.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宏观控制的转轨。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快改变国有企业的低效率 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显产权关系,是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 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 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按照著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 即产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003): 第一,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 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既能在市场展开公平的现货交易,又可以与其它 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
第二,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 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 行为。
第三,产权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权力义务关系的明晰化与对称性,就可使 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他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 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四,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制度通过降低达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交易费用, 提高合作效率。
第五,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 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
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2005)
根据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可大体上可把它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 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 性企业两大类。为我们应根据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选择不同类型的 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因此,为了保证最优化 的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 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这类产品的提供者自然是 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 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国家电网、国家政策性银 行等。
对于准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目标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二是垄断程度 高;三是在银行等由多数企业构成的行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这类企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需要由政府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企业凭借垄断地位侵害 消费者的利益,这种国有国营企业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由政府筹资创设准公共产品的 企业;二是政府直接任免这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三是对进入或退出的控制;四是政府对垄 断企业进行有效的规制;五是对收入分配的控制;六是控制价格与确定财政补贴数额。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 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 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 处于基础产业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营目标的双重性;二是在规模报 酬递增条件下,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大规模生产的确要比由许多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时进 行生产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三是基础产业需要巨额投资、建设和回收周期长、具有较 强的凝固性等;四是基础产业是一个需要适度超前发展的产业。
在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不同程度分离的条件下,政府通过设置进入许 可规则来形成和维持垄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手段,来防止垄断 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决策时所产生的不良经济后果,并在不损害社会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创造 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政府在这类国有国控模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的约束方式;二是由于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 地位;三是国家对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四是国家队价格形成的 监督;国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
3. 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 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 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 业、服务业等领域。竞争性国有企业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为自主改革自负盈亏的市场竞 争主体为此必须解决政企分开与所有权的可转让性问题。
这些企业与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受《公司法》规范,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参与市场竞 争,以法人资格承担责任。为此,必须明确产权关系:第一,通过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
等,界定企业产权的归属主体;第二,产权主体行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开展经济活动;第三,明确界定产权归属主体享有的权益及承担的责任;第四,企业产权具有排他性;第五,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应形成一个对经理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第六,法律 制度能对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
? ? 4.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国有资本从中小型竞争性国有企业中退出,不仅有 利于让这些企业彻底摆脱政府的干预,完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而且有利于政府卸下不得不常常为他们―输血‖的巨大负担, 转而可以集中财力和人力抓好那些应由政府控制的行业。因此,构建所有权的退出机制更有 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 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为了进 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我们主张选择国有资产的四层授权经营模式,以 完成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1.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第一层授权经营所 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 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 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出必要的条件。为此,需要分解政府职能,建立国有资产管 理委员会并授权其代理国家履行所有者职能;同时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并对其管 理国有资产行为实行有效的监控。
2.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股股权分散化。第二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 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 条件。为此,要组建控股公司并规定其主要职责,同时界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公司 与股份公司之间的关系。
3.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 格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国有股的可转 让性使股权分散化成为可能;持股主体多元化;国有股的可转让性是竞争性企业的所有制性 质具有不确定性;确立法人资产制度;控股公司以投入公司的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
4.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第四层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 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 营运效率。为此,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并规定其职责。 第五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1、企业治理结构(2008 年):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 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刺激一致性约束: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 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是所谓的刺激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 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4、参与约束:(接 3)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 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 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 的利益动机。5、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