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教师写错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写错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语教师写错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本针对教师常出现的错误书写情况,将从“习惯误读造成的书写错误;汉字作为构字部笔画发生变化,造成的书写错误;字体差异造成的书写错误;细微差别造成的书写错误;成语意思不明造成的书写错误”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四点有效对策。
关键词:教师;错字;原因;对策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小学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就突出一个“好”字。《小学语新程标准》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1)常见的独体字,及常用的构字部,在第一学段,基本上就要求学生全部会写。
然而现在的教师,也时常出现写字的错误。从为人师的角度去想,你的书写尚且错误,如何去鉴别学生书写是否正确。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教师,更应该具有书写“规范,正确、端正、美观”的汉字的意
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好接受起步教育的学生把汉字写“好”。 本针对教师常出现的错误书写情况,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习惯误读造成的书写错误
这类错误是最常见的,也是教师在自己学习的阶段都没有特别注意到的。这样,在为人师之后,又让自己的误读错误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例如:
“针砭时弊”,误读成“zhēn biǎn shí bì”,砭” 误写成“贬”。 “即使”,误读成“ì shǐ”,“即”误写成“既”。
“呕心沥血”,误读成“ōu xīn lì xuè”,“呕”误写成 “沤”。 “入场券”,误读成“rù hǎnɡ uàn”,”券”误写成 “卷”。 “己亥杂诗”,误读成“ǐ hài zá shī”,“己” 误写成 “已”。 对于这类错误,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稍加注意,并逐步积累,是很容易避免的。
二、汉字作为构字部笔画发生变化,造成的书写错误
一些汉字,主要是独体字,作为构字部组成其它汉字的时候,有些笔画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善于总结和研究的人是会发现的。然而,一些教师自己上学多年,只注重了其它知识的积累,却忽略了深入研究中国汉字的变化,因而,这类错误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女”作为左偏旁时,第三笔“一”写到右边,顶住“丿”,不出头。 杂粮的“杂”,下半部分是“木”的变形,与“朵”不同,不能写成 “木” 。
恭敬的“恭”,下边是“心”的变形,表示心理活动。不是“水”的变形。
勇敢的“勇”,其中间部分“用”也发生了笔画的变化:“丿”变成了“丨”,第二笔“横折钩”的“钩”省略了。这是很多人都容易忽视的。 三、字体差异造成的书写错误
不同的字体,会导致一些汉字在笔画上有细微的变化。小学语教师教学生写的,应该是正规楷体规范字。所以,教师自己必须细心总结哪些汉字有细微的笔画变化,并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具备区分字体差异的能力。
还以“女”字为例,楷体“女”和宋体“女”,其差别就在于:楷体“女”的最后一笔,“丿”的上边出头,而宋体“女”的最后一笔,“丿”的上边是不出头的。
再有,“氵”,三点水旁,最后一笔“提”,楷体和宋体有别,书写时要特别注意观察。
还有“辶”,走之旁,楷体的写法,“辶”,第二笔是“横折折撇”;而宋体“辶”的写法:第二笔就是:“横折”。区别是很大的。 要求学生写规范,教师本身更要明确字体差异,在你的堂上正确地运用楷体书写,而不是多种字体混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出错。这也是低年级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四、细微差别造成的书写错误
从常见的案例中还发现这样一类错误:汉字某个笔画的细微差别不大,书写时极易出错。不是资料考证,很多人一时都拿不定主意。
例如:
“州”字,第一笔是“左点”,还是“右点”?常见有人把他写成“右点”。经过各种版本的字典的查证,你会发现,应该写成“左点”。 “忄”心旁的两点,左边的“点”怎么写,右边的“点”怎么写,这是很有讲究的。各种字体的写法是一致的。即:左边是“左点”,右边是“右点”;“右点”比“左点”稍高;并且,”右点”紧挨着竖“写”。 还有一些“横”笔画比较多的汉字,一般情况,要是有三“横“的字,中间“横”最短,最后的“横“最长。也正因如此,一些特例的字,常人也按这样的体例去写,导致书写的错误。到底哪一“横”长?存在此类问题的字很多。像“善”、“美”、“信”、“辛”、“垂”。
“善“字,先写完“羊”,上半部分最后一笔“横”是最长。最后写“口。 “美”字,上半部分笔顺不同于“羊”,和“王”一样,最长的“横”是整个字的第三“横”。而不是 “大”字含有的那一“横”。 “信”字,与前两字不一样,第一“横”最长。 “辛”字,是中间一“横”最长。
“垂”字,是最难写的一个字。它的笔顺应该是“撇、横、竖、横、竖、竖、横、横”。中间当 “艹”字头写,这一“横”是最长的。四个“横”中,第一“横”和第三“横”等长,第二“横”最长,第四 “横”短。 以上谈到的关于“点”和“横”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积累区分,查阅资料,才能慢慢地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五、成语意思不明造成的书写错误
成语是汉语中最精炼的语言,成语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成语,
或于历史典故,或取自古代寓言,或见之于典籍,有的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有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千百年广为流传,其生命力之旺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一些教师,却只根据自己平时的习惯去记忆成语,未能考证其本的出处和含义,以致造成成语意思不明确,书写时出错。例如:
“甘拜下风”: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出自清代李汝珍《镜花缘》:“如此议论,才见读书人自有卓见,真是家学渊,妹子甘拜下风。”“拜”不能误写成“败”。
“食不果腹”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其中“果”是充实,饱的意思。出自《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和州刘录事者,大历中罢官居和州旁县,食兼数人,尤能食鲙,常言鲙味未尝果腹。”因此,“果”不能写成“裹”。
“黄粱美梦”中,“黄粱”意思是“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故而,”粱”不能写成“梁”。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川”不能误写成“穿”。
诸如此类易错的成语,还有“声名鹊起”、“一鼓作气”、“出其不意”、“走投无路”、“谈笑风生” 、“不胫而走” 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身为人师,肩负着培育优秀接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