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铁碳合金
4-1 分析Wc=0.2%,Wc=0.6%,Wc=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转变过程,用冷却曲线和组织示意图说明各阶段的组织,并分别计算室温下的相组成物及组织组成物的含量。 答:
1、 Wc=0.2%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中按匀晶转变析出δ铁素体,L≒δ,组织为液相+δ铁素体
2)液态合金冷却至包晶温点(1495℃),液相合金和δ铁素体发生包晶转变,形成奥氏体γ,L+δ≒γ,由于Wc=0.2%高于包晶点0.17%,因此组织为奥氏体加部分液相。
3)继续冷却,部分液相发生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γ,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4)当合金冷却至与铁素体先共析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α,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铁素体
5)当合金冷却至共析温度时,奥氏体碳含量沿铁素体先共析线变化至共析点碳含量,发生共析转变γ≒α+Fe3C,此时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6)继续冷却,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α(先)=(0.77-0.2)/(0.77-0.0218)×100%≈76.2%,
Wp=1- Wα(先)≈23.8%
相含量计算:Wα=(6.69-0.2)/(6.69-0.0218)×100%≈97.3%,
W Fe3C= 1- Wα≈2.7%
2、 Wc=0.6%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处按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L≒γ,组织为液相+奥氏体。
2)继续冷却,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4)当合金冷却至与铁素体先共析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α,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铁素体
5)当合金冷却至共析温度(727℃)时,奥氏体碳含量沿铁素体先共析线变化至共析点,发生共析转变γ≒α+Fe3C,此时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6)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珠光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α(先))=(0.77-0.6)/(0.77-0.0218)×100%≈22.7%,
Wp=1- Wα(先)≈77.3%
相含量计算:Wα=(6.69-0.6)/(6.69-0.0218)×100%≈91.3%,
W Fe3C= 1- Wα≈8.7%
3、 Wc=1.2%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处按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L≒γ,组织为液相+奥氏体。
2)继续冷却,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3)当合金冷却至与渗碳体先共析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二次渗碳体
4)当温度冷却至共析温度(727℃)时,奥氏体碳含量沿溶解度曲线变化至共析点碳含量,发生共析转变γ≒α+Fe3C,组织为珠光体+先共析二次渗碳体 5)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珠光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 Fe3C(先)=(1.2-0.77)/(6.69-0.77)×100%≈7.3%,
Wp=1- W Fe3C(先)≈92.7%
相含量计算:Wα=(6.69-1.2)/(6.69-0.0218)×100%≈82.3%,
W Fe3C= 1- Wα≈16.7%
4-2 分析Wc=3.5%,Wc=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画出冷却曲线和组织变化示意图,并计算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 答:
1、Wc=3.5%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中按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L≒γ,组织为液相合金+奥氏体。
2)当合金温度冷却至共晶温度(1127℃)时,液相合金中的含碳量变化至共晶点,液相合金发生共晶转变L≒γ+Fe3C,组织为共晶莱氏体Ld+奥氏体。 3)温度继续降低,匀晶奥氏体和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将析出二次渗碳体。所以组织为:奥氏体+莱氏体+二次渗碳体。 4)当温度降低至共析温度(727℃),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变化值共析点,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γ≒α+Fe3C,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二次渗碳体。
5)继续冷却,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将会析出按此渗碳,但数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 Fe3CⅡ={(2.11-0.77)/(6.69-0.77)}×
{(6.69-3.5)/(6.69-2.11)}×100% ≈19.2%
W Fe3C(共)={(4.3-2.11)/(6.69-2.11)}×
{(3.5-2.11)/(4.3-2.11)}×100% ≈30.6%
WL’d=1- W Fe3C(共)-W Fe3CⅡ=≈50.2%
相含量计算: Wα={(6.69-0.77)/(6.69-0.0218)}×WL’d×100%
≈44.6%,
W Fe3C= 1- Wα≈55.4%
2、Wc=4.7%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中按匀晶转变析出粗大的渗碳体,称为一次渗碳体,L≒Fe3CⅠ,组织为液相合金+ Fe3CⅠ。
2)当合金温度冷却至共晶温度(1127℃)时,液相合金中的含碳量变化至共晶点,液相合金发生共晶转变L≒γ+Fe3C,组织为共晶莱氏体Ld+ Fe3CⅠ。 3)温度继续降低,共晶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将析出二次渗碳体,组织为:莱氏体+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
4)当温度降低至共析温度(727℃),共晶莱氏体中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变化至共析点,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γ≒α+Fe3C,此时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
5)继续冷却,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将会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 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L’d={(6.69-2.11)/(6.69-0.77)}×
{(6.69-4.7)/(6.69-2.11)}×100% ≈33.5%
W Fe3C =1- WL’d≈66.5%
相含量计算: Wα={(6.69-0.77)/(6.69-0.0218)}×WL’d×100%
≈29.7%,
W Fe3C= 1- Wα≈80.3%
4-3 计算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最大可能含量。 答:
二次渗碳体最大含量:
1、我们知道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随奥氏体的含量增多,二次渗碳体的含量增多。
2、而且二次渗碳体的含量随着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增加而增大
3、所以根据铁碳相图,当铁碳合金中的碳含量为2.11%可以或多最多的奥氏体含量以及最大的奥氏体含碳量,也就是所可以得到最多的二次渗碳体含量。 其含量=(2.11-0.77)/(6.69-0.77)×100%≈22.6% 三次渗碳体最大含量:
1、我们知道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所以必然随着铁素体的含量增多而增多。
2、而且要析出渗碳体必须要足够的碳含量,所以铁素体中的碳含量越多,越容易析出三次渗碳体。
3、根据铁碳相图,当铁碳合金中的碳含量为0.0218%时,可以获得最多的铁素体含量。
其含量=0.0218/6.69×100%≈0.33%
4-4 分别计算莱氏体中共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的含量。 答:
共晶渗碳体含量:
W Fe3C(晶)=(4.3-2.11)/(6.69-2.11)×100%≈47.8%,W A=1- W Fe3C(共)≈52.2% 二次渗碳体含量:
W Fe3CⅡ=(2.11-0.77)/(6.69-0.77)×W A×100%≈11.8% 共析渗碳体含量:
W Fe3C(析)={(0.77-0.0218)/(6.69-0.0218)}×(W A - W Fe3CⅡ)×100%≈4.5%
4-5 为了区分两种弄混的碳钢,工作人员分别截取了A、B两块试样,加热至850℃保温后以极慢的速度冷却至室温,观察金相组织,结果如下: A试样的先共析铁素体面积为41.6%,珠光体的面积为58.4%。 B试样的二次渗碳体的面积为7.3%,珠光体的面积为92.7%。
设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密度相同,铁素体中的含碳量为零,试求A、B两种碳钢含碳量。 答:
对于A试样:设A含碳量为X%,由题述知先共析铁素体含量为41.6%可以得到 41.6%={(0.77-X)/0.77}×100%,得出X≈0.45,所以A中含碳量为0.45%。 对于A试样:设B含碳量为Y%,由题述知二次渗碳体含量为7.3%可以得到 7.3%={(Y-0.77)/(6.69-0.77)} ×100%,得出Y≈1.2,所以B中含碳量为1.2%。
4-6 利用铁碳相图说明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答:
成分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1、 从相组成的角度,不论成分如何变化,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
2、 当碳含量为零,铁碳合金全部由铁素体组成,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铁素体的含量呈直线下降,直到碳含量为6.69%时,铁素体含量为零,渗碳体含量则由零增至100%。
3、 含碳量的变化还会引起组织的变化。随着成分的变化,将会引起不同性质的结晶和相变过程,从而得到不同的组织。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碳合金的组织变化顺序为:
F→F+P→P→P+Fe3CⅡ→P+Fe3CⅡ+L’d→L’d→L’d+ Fe3CⅠ (F代表铁素体,P代表珠光体,L’d代表低温莱氏体)
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铁素体相是软韧相、渗碳体相是硬脆相。珠光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渗碳体以细片状分散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起强化作用,所以珠光体的强度、硬度较高,但塑性和韧性较差。
1、 在亚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增加,珠光体增多,则强度、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 2、 在过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增加,二次渗碳体含量增多,则强度、硬度升高,当碳含量增加至接近1%时,其强度达到最高值。碳含量继续增加,二次渗碳体将会在原奥氏体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状,降低晶界的强度,使钢的脆性大大增加,韧性急剧下降。
3、 在白口铁中,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渗碳体的含量增多,硬度增加,铁碳合金的塑、韧性单调下降,当组织中出现以渗碳体为基体的低温莱氏体时,塑、
韧性降低至接近于零,且脆性很大,强度很低。
4、 铁碳合金的硬度对组织组成物或组成相的形态不十分的敏感,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组成相的数量和硬度。随着碳含量增加,高硬度的渗碳体增多,铁碳合金的硬度呈直线升高。
5、 低碳钢铁素体含量较多,塑韧性好,切削加工产生的切削热大,容易粘刀,而且切屑不易折断,切削加工性能不好。高碳钢渗碳体含量多,硬度高,严重磨损刀具,切削加工性能不好。中碳钢,铁素体和渗碳体比例适当,硬度和塑性适中,切削加工性能好。
6、 低碳钢铁素体含量较多,塑韧性好,可锻性好;高碳钢渗碳体含量多,硬度高,可锻性变差。
4-7 铁碳相图有哪些应用,又有哪些局限性。 答: 应用:
1、由铁碳相图可以计算出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其组成相的相对含量。 2、由铁碳相图还可以反映不同成分铁碳合金的结晶和相变特性。
3、由铁碳相图可大致判断不同成分铁碳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4、由铁碳相图可大致判断不同成分铁碳合金的铸造性能、可锻性和切削加工性等工艺性能。 局限性:
1、铁碳相图反映的是在平衡条件下相的平衡,而不是组织的平衡。相图只能给出铁碳合金在平衡条件下相的类别、相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并不能表示相的形状、大小和分布,即不能给出铁碳合金的组织状态。
2、铁碳相图给出的仅仅是平衡状态下的情况,而平衡状态只有在非常缓慢加热和冷却,或者在给定温度长期保温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与实际的生产条件不是完全的相符合。
3、铁碳相图只反映铁、碳二元系合金相的平衡关系,而实际生产中所使用的铁碳合金中往往加入其他元素,此时必须要考虑其他元素对相图的影响,尤其当其他元素含量较高时,相图中的平衡关系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完全不能适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