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五、写作
9.(70分)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约有六成还未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其对应的工作在这些孩子25岁时可能已经消失。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1页(共1页)
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3)杜甫《月夜》中,“ 香雾云鬟湿 , 清辉玉臂寒 ”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吾尝跂而望矣(重点字:跂) (2)玉簪螺髻 水龙吟(重点字:簪、髻)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重点字:鬟) 【点评】《劝学》(选自《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1页(共1页)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分)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应准确理解名句含义,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解答】A.“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指真正认识一个人,分辨一个人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正确。 B.“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此处指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不合语境。 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正确。
D.“树欲静而风不息”,树想停止摇摆,而风却不停,有些事、有些人我们说的不算,有些事是无法避免的。正确。 故选:B。
【点评】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第1页(共1页)
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
态
伦
理
意
识
和
社
会
伦
理
意
识, , , , 。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和排列句序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解答】此题可根据句间的事理关系排列。③承接上文,是个大前提,所以应在首位。“④始终没有偏离”紧承接“①……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从内容上看应排在最后。所以答案为D。
故选:D。
【点评】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二、现代文阅读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第1页(共1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