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浅谈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王心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增大,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而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看他是否有健康的心理。但是健康的心理是要靠培养出来的,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虽然享受到了社会发展所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其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 心理健康 沟通
一、当今社会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过重,在校的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的压力,心理很脆弱,心理的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中看到或听到有学生出走、自杀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违法犯罪,做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不顾后果地损伤自己,伤害别人。而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对学校的必然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志着教育观念的进步。 1.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从中小学抓起:
我国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特别是小学阶段,正是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时期,所以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而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是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他们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行为、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着极大的关系。
初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相对小学加深,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时间增加,父母的关注和教师的要求都随之加强,导致初中生的学习压力突然加大。而此时又值个性和心理成熟的转折期,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往往成为其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所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则成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 2.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在中小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忧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
1
展,并危害家庭,危害社会。 3.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如:马加爵事件)、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学生自我发展、情绪、情感、压力、交际的问题,比如体相的烦恼、性生理提前了、月经遗精等生理现象的出现;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问题;学习压力的问题;与成人、与同龄人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概念及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健康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保证,培养造就一个健康的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俗话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财富,虽然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我国最新版《辞海》这样解释:“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保持积极心理的教育,指培养素质,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二是消极心理的预防,指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其任务是解决心理失常、心理障碍等。防止心理变态,精神病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将其定界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和学生心理自助构建的社会互动过程。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
2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的。心理越健康学习工作就越有劲,效率就越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和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小学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应该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定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1.情感迁移,形成氛围:
积极的情绪情感是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时,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前进。情从何来?一是通过师爱这种高尚的情感,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二是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需要,创设带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三是教师认真体会教材,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相容,去感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四是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诱发他们的情感输出。五是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使他们产生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2.心理相容,培育氛围:
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心理相容,只有心理相容,师生们之间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富有凝聚力,培育出更深、更浓的氛围。 (1)教师与学生心理相容。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距离越小,心理相容性就越强。因此,教师应经常走
3
到学生中间去,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促进师生心理相容。 (2)班干部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班干部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教师应教育干部增强为同学服务的公仆意识,工作中秉公执法,不包庇、护短、拉帮结派,主动热情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帮助同学,使他们与同学心理相容。 (3)班级同学之间的心理相容。
班级同学心理越相容,团结得越紧密。教师首先应教育学生以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态度来培育友谊。要教育学生敢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他们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向别人的优点看齐、学习,不要互相轻视,更不能学人之短。要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在较高层次上增加同学间的心理相容性。 3.正确评价,保护氛围:
作为教师,必须正确评价学生,以保护健康的心理氛围。 (1)科学对待第一印象。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品德表现和学业,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全面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防止走入“先入为主”的心理误区。 (2)抛开定型观念。
教师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某个学生的固定印象,不应看到某种事就和某个学生联系起来,或把他归入某个群体之中。有的学生常受表扬,但犯了错误教师不应护短,也要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学生常被批评,但做了好事有了进步,教师应实事求是地给予积极评价。 (3)防止“落差效应”。
我们不能因为优秀生犯一两次错误而对他降低信任度,也不能因为后进生和优秀生的差距太大,而忽视后进生微小的进步,丧失激励后进生的良好机会。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既要横向比,也要纵向比,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个体,这样才能保护健康的心理氛围。 4.促膝谈心,巩固氛围:
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氛围也不是稳定不变的。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才能巩固健康的心理氛围。 (1)以心换心。
教师应抱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学生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教师工作一片真心,遭到挫折不灰心,克服困难有决心,待人接物不偏心,学生就会渐渐地与你心贴心。这样,健康的心理氛围会更加健康。 (2)以情动心。
教师和学生谈心,既是心理上的沟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所以首先要诚心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