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寅初-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综述(最终稿)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及其关系的研究综述
00522136 陶寅初
湖州师范学院教科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50221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幸福感受和心理健康。而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正是分别衡量幸福程度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外也开始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在对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后,分别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概念、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05022136 Tao Yin Chu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specialized field of Applied Psychology 05022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 i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feelings of happiness and mental health.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respectively measuring happiness is the extent and mental health an important indicator. Because of thi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lso began a number of relevant studies. In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respectively, from a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ree aspects were reviewed.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mental health
幸福,这个自古一直被人们所讨论的话题,在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越来越被关注。主观幸福感,这是幸福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概念,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意实现是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地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它是反映个体在某一社会中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1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自我和谐作为一个对心理健康的新的评判标准而出现。根据C.R.Rogers的人格理论,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
[1][2]
。自我和谐是个人与他人、环境、经验等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性,反映了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
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同意。概括起来说自我和谐实际上就是指个体为适应客观世界而进行自我调节,他的完成和构建就是不同因素之间的和谐统合。
过去关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研究较少,但因它们的研究角度比较新、很有开拓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价值,逐渐开始变成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对此也有了一些综述性及相关性研究。通过经过了对CNKI的全文期刊、报刊及硕博论文库和其他网络资源的搜索,收集到了一些对于分别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这两个项目的一些研究资料,经过整理后本文对其进行介绍和总结。
[3]
1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结构
国内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的定义和其结构的研究比较统一,一般都是以Diener的定义为基础的。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心理指标,包括是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他还认为人们可能是以认知的形式或者是情感的形式来评价自己的生活。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但事实上人们都存在着一定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它实质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诱发的一种具有动力性和依赖性的积极情绪体验。
主观幸福感主要有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构成。认知成分就是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则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性指标,是更有效的肯定性很亮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
[5]
[4]
1.2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1)遗传因素。国内对于遗传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通过双生子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影响是存在的。如美国科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性的“幸福水平”。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很多关于双生子的研究证明了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具有遗传性。
(2)人格特质。以往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作了许多探讨,认为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
2
[6]
感更多的依赖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所以人格差异可以造成个体情感体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10年甚至20年的幸福感,表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对的稳定性。Furr等对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质的抑郁因子和内外向的积极请按因子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最强且持久的因素。
(3)文化因素。个体在对幸福感做出判断的时候,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许多对此类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是基于跨文化研究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4)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及经济收入。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的一项因素。但据现在总体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是学生群的状况。胡洁、姬天舒和冯凤莲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他们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感情温暖、理解因子成高度正相关。有此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关怀理解对子女的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拒绝、放任、严惩型等不良教养方式则起着负面的影响作用。据一些研究
[10]
[9]
[8]
[7]
表明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而经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目
前没有定论性的结论。
(5)自我效能感因素和应对方式因素。相关研究
[11]
表明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有存在显著的
12]
相关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国内余鹏等[的相关研究则表明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13]
。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14]
。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很多方面,不过多为国外研究,国内研究比较少。在这些涉及方面中,因为受到不同国家研究环境的影响,并且考虑到因素间的互相影响,有些因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还有很多为涉及的可能的影响因素,比如自我和谐。
1.3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测量方法、文献综合法、比较研究法、统计方法等方法,但其中多为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被试的自我报告法,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已经在开始尝试实验法研究,而在国内这还属于一项空白。
国内学者介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很多,范肖冬
[15]
就主要引进和介绍八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
标准化研究工具,即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以及情感量表2。
3
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比较丰富,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的教师、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留学生、研究生、老年人、城市居民、城市青年和青年学生等,但以学生和老年人研究为多数。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还比较局限,由于关注程度和取样难易的原因,针对学生和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其他人群的研究还比较少。
2 自我和谐的研究综述
2.1 自我和谐的概念
C.R.Rogers最早提出了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这个概念,这是他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冲突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协调。他认为,个体的自我和谐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和谐的。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还包括对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认识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力,这是人性的最基本特征。所以,按照他的观点,自我和谐又可理解为是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的一致或接近。
自我和谐理论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一级协调自我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而且“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是与自我观念相一致”。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并因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按照Rogers的说法,自我不和谐情况总的说来有两种:一是在理想我与现实我二者不一致时;二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下所得评价性经验与自己的直接性经验不一致时。为了个体能够和谐,Rogers认为理想情况是对成长中的个体尽量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其自我和谐的自我观念,从而奠定其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
[1]
[2]
[1]
2.2自我和谐的实证研究
国内对于自我和谐的研究刚刚出于起步阶段,所以实证研究并不多,其中多为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各类相关性研究。王登峰的另一研究通过对281名大学生的测试发现,自我和谐与SCL-90各因子密切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赵冰洁和陈幼贞两人也曾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16]
,他们对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自我和谐分量表得分进行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各症状因子和SCL-90量表总分均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