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12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旨不符,故排除。
[新知生成] 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意识形态上看,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从而影响到晚清社会的整体风貌。市民阶层的兴起对明清时期的学术、世俗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7.(2019·辽宁沈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务本”。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为“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 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
需要。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应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斯·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北京、苏州、广州等地印刷业的发展反映出分布广泛;材料一“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反映出北京的印刷业由政府主导也有私营书坊;材料一中“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反映出印刷内容覆盖面广;材料一中“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反映出印刷技术高超。第
二小问,材料一中“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反映出康乾两帝注重文化事业发展,说明政府重视;材料一中“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反映出苏州和广州地区印刷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有关;材料一中“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反映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刺激了小说印刷业的发展;另外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是印刷业兴盛的重要原因。第(2)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材料二中“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反映出对宗教改革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解放思想,满足了世俗社会的需求;材料二中“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反映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1)特点:印刷业分布广泛;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印刷内容覆盖面广;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原因:政府(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作用:普及文化教育;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解放思想(或向权威挑战);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或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任答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