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锅炉房设计规范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15土建、电气、采暖通风和给水排水
15.1土建
15.1.1锅炉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耐火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锅炉间应属于丁类生产厂房,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4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2.8Mw时。锅炉间建筑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4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小于等于2.8Mw时,锅炉间建筑不应低于三级耐火等级。
设在其他建筑物内的锅炉房。锅炉间的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
2重油油箱间、油泵间和油加热器及轻柴油的油箱间和油泵间应属于丙类生产厂房,其建筑均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上述房间布置在锅炉房辅助间内时,应设置防火墙与其他房间隔开;
3燃气调压间应属于甲类生产厂房,其建筑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与锅炉房贴邻的调压间应设置防火墙与锅炉房隔开,其门窗应向外开启并不应直接通向锅炉房,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地坪。 15.1.2锅炉房的外墙、楼地面或屋面,应有相应的防爆措施。并应有相当于锅炉间占地面积10%的泄压面积,泄压方向不得朝向人员聚集的场所、房间和人行通道,泄压处也不得与这些地方相邻。地下锅炉房采用竖井泄爆方式时,竖井的净横断面积,应满足泄压面积的要求。
当泄压面积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采用在锅炉房的内墙和顶部(顶棚)敷设金属爆炸减压板作补充。
注:泄压面积可将玻璃窗、天窗、质量小于等于120kg/m2的轻质屋顶和薄弱墙等面积包括在内。
15.1.3燃油、燃气锅炉房锅炉间与相邻的辅助间之间的隔墙,应为防火墙;隔墙上开设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朝锅炉操作面方向开设的玻璃大观察窗,应采用具有抗爆能力的固定窗。 15.1.4锅炉房为多层布置时,锅炉基础与楼地面接缝处应采取适应沉降的措施。
15.1.5锅炉房应预留能通过设备最大搬运件的安装洞,安装洞可结合门窗洞或非承重墙处设置。 15.1.6钢筋混凝土烟囱和砖烟道的混凝土底板等内表面,其设计计算温度高于100℃的部位应有隔热措施。
15.1.7锅炉房的柱距、跨度和室内地坪至柱顶的高度,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50006的规定。 15.1.8 需要扩建的锅炉房,土建应留有扩建的措施。
15.1.9锅炉房内装有磨煤机、鼓风机、水泵等振动较大的设备时,应采取隔振措施。
15.1.10钢筋混凝土煤仓壁的内表面应光滑耐磨,壁交角处应做成圆弧形,并应设置有盖人孔和爬梯。 15.1.11设备吊装孔、灰渣池及高位平台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 15.1.12烟囱和烟道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缝。
15.1.13锅炉间外墙的开窗面积,除应满足泄压要求外,还应满足通风和采光的要求。 15.1.14锅炉房和其他建筑物相邻时,其相邻的墙应为防火墙。
15.1.15油泵房的地面应有防油措施。对有酸、碱侵蚀的水处理间地面、地沟、混凝土水箱和水池等建、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的规定。
15.1.16化验室的地面和化验台的防腐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的规定,其地面应有防滑措施。
化验室的墙面应为白色、不反光,窗户宜防尘,化验台应有洗涤设施,化验场地应做防尘、防噪处理。 15.1.17锅炉房生活间的卫生设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的有关规定。
15.1.18平台和扶梯应选用不燃烧的防滑材料。操作平台宽度不小于800mm,扶梯宽度不应小于600mm。平台和扶梯上净高不应小于2m。经常使用的钢梯坡度不宜大于45o。
15.1.19干煤棚挡煤墙上部敞开部分,应有防雨措施,但不应妨碍桥式起重机通过。
33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15.1.20锅炉房楼面、地面和屋面的活荷载,应根据工艺设备安装和检修的荷载要求确定,亦可按表15.1.20的规定确定。
表15.1.20 楼面、地面和屋面的活荷载 名 称 活荷载(kN/m2) 名 称 锅炉间楼面 6~12 除氧层楼面 辅助间楼面 4~8 锅炉间及辅助间屋面 运煤层楼面 4 锅炉间地面
活荷载(kN/m2)
4 0.5~1 10
注:1表中未列的其它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的规定选用。 2表中不包括设备的集中荷载。
3主煤层楼面有皮带头部装置的部分应由工艺提供荷载或可按10 kN/m2计算。 4锅炉间地面设有运输通道时,通道部分的地坪和地沟盖板可按20 kN/m2计算。
15.2电气
15.2.1锅炉房的供电负荷级别和供电方式,应根据工艺要求、锅炉容量、热负荷的重要性和环境特征等因素,按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确定。
15.2.2 电动机、启动控制设备、灯具和导线型式的选择,应与锅炉房各个不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环境分类相适应。
燃油、燃气锅炉房的锅炉间、燃气调压间、燃油泵房、煤粉制备间、碎煤机间和运煤走廊等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等级划分,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的有关规定。
15.2.3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6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大于等于4.2MW的锅炉房,宜设置低压配电室。当有6kV或10kV高压用电设备时,尚宜设置高压配电室。
15.2.4锅炉房的配电宜采用放射式为主的方式。当有数台锅炉机组时,宜按锅炉机组为单元分组配电。
15.2.5单台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小于等于4t/h或单台热水锅炉额定热功率小于等于2.8MW,锅炉的控制屏或控制箱宜采用与锅炉成套的设备,并宜装设在炉前或便于操作的地方。 15.2.6锅炉机组采用集中控制时,在远离操作屏的电动机旁,宜没置事故停机按钮。
当需要在不能观察电动机或机械的地点进行控制时,应在控制点装设指示电动机工作状态的灯光信号或仪表。电动机的测量仪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3的规定。
自动控制或联锁的电动机,应有手动控制和解除自动控制或联锁控制的措施;远程控制的电动机,应有就地控制和解除远程控制的措施;当突然启动可能危及周围人员安全时,应在机械旁装设启动预告信号和应急断电开关或自锁按钮。
15.2.7 电气线路宜采用穿金属管或电缆布线,并不应沿锅炉热风道、烟道、热水箱和其他载热体表面敷设。当需要沿载热体表面敷设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在煤场下及构筑物内不宜有电缆通过。
15.2.8控制室、变压器室和高、低压配电室,不应设在潮湿的生产房间、淋浴室、卫生间、用热水加热空气的通风室和输送有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面。
15.2.9 锅炉房各房间及构筑物地面上人工照明标准照度值、显示指数及功率密度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
15.2.10锅炉水位表、锅炉压力表、仪表屏和其他照度要求较高的部位,应设置局部照明。 15.2.11在装设锅炉水位表、锅炉压力表、给水泵以及其他主要操作的地点和通道,宜设置事故照明。事故照明的电源选择,应按锅炉房的容量、生产用汽的重要性和锅炉房附近供电设施的设置情况等因素确定。
15.2.12照明装置电源的电压,应符合下列要求:
34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l地下凝结水箱间、出灰渣地点和安装热水箱、锅炉本体、金属平台等设备和构件处的灯具,当距地面和平台工作面小于2.5m时,应有防止触电的措施或采用不超过36V的电压。
2手提行灯的电压不应超过36V。在本条第1款中所述场所的狭窄地点和接触良好的金属面上工作时,所用手提行灯的电压不应超过12V。
15.2.13烟囱顶端上装设的飞行标志障碍灯,应根据锅炉房所在地航空部门的要求确定。障碍灯应采用红色,且不应少于2盏。
15.2.14砖砌或钢筋混凝土烟囱应设置接闪(避雷)针或接闪带,可利用烟囱爬梯作为其引下线,但必须有可靠的连接。
15.2.15燃气放散管的防雷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 15.2.16燃油锅炉房贮存重油和轻柴油的金属油罐,当其顶板厚度不小于4mm时,可不装设接闪针,但必须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
当油罐装有呼吸阀和放散管时,其防雷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的规定。
覆土在0.5m以上的地下油罐,可不设防雷设施。但当有通气管引出地面时,在通气管处应做局部防雷处理。
15.2.17气体和液体燃料管道应有静电接地装置。当其管道为金属材料,且与防雷或电气系统接地保护线相连时,可不设静电接地装置。 15.2.18锅炉房应设置通信设施。 15.3采暖通风
15.3.1锅炉房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应根据设备散热量的大小,按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有关规定确定。
15.3.2锅炉间、凝结水箱间、水泵间和油泵间等房间的余热,宜采用有组织的自然通风排除。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
15.3.3锅炉间锅炉操作区等经常有人工作的地点,在热辐射照度大于等于350w/m2的地点,应设置局部送风。
15.3.4夏季运行的地下、半地下、地下室和半地下室锅炉房控制室,应设有空气调节装置,其他锅炉房的控制室、化验室的仪器分析间,宜设空气调节装置。
15.3.5设置集中采暖的锅炉房,各生产房间生产时间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宜符合表15.3.5的规定。在非生产时间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宜为5℃。
表15.3.5 各生产房间生产时间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
房间名称
经常有人操作时
燃煤、燃油、燃气锅炉间
设有控制室,经常无操作人员时
控制室、化验室、办公室
水处理间、值班室
燃气调压间、油泵房、化学品库、出渣间、风机间、水箱间、运煤走廊
在单独房间内经常有人操作时
水泵房
在单独房间内经常无操作人员时
碎煤间及单独的煤粉制备装置间
更衣室 浴室
规定工作地点的采暖温度时,应设置采暖设备。
35
温度(℃) 12 5 16~18 15 5 15 5 12 23 25~27
15.3.6 在有设备散热的房间内,应对工作地点的温度进行热平衡计算,当其散热量不能保证本规范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15.3.7设在其他建筑物内的燃油、燃气锅炉房的锅炉间,应设置独立的送排风系统,其通风装置应防爆,新风量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锅炉房设置在首层时,对采用燃油作燃料的,其正常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3次,事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6次;对采用燃气作燃料的,其正常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6次,事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12次;
2锅炉房设置在半地下或半地下室时,其正常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6次。事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12次;
3锅炉房设置在地下或地下室时,其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12次; 4送入锅炉房的新风总量,必须大于锅炉房3次的换气量; 5送入控制室的新风量,应按最大班操作人员计算。 注:换气量中不包括锅炉燃烧所需空气量。
15.3.8 燃气调压间等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应有每小时不少于3次的换气量。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并应设每小时换气不少于12次的事故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应防爆。 15.3.9燃油泵房和贮存闪点小于等于45℃的易燃油品的地下油库,除采用自然通风外,燃油泵房应有每小时换气12次的机械通风装置,油库应有每小时换气6次的机械通风装置。 计算换气量时,房间高度可按4m计算。
设置在地面上的易燃油泵房,当建筑物外墙下部设有百叶窗、花格墙等对外常开孔口时,可不设置机械通风装置。
易燃油泵房和易燃油库的通风装置应防爆。
15.3.10机械通风房间内吸风口的位置,应根据油气和燃气的密度大小,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15.4给水排水
15.4.1锅炉房的给水宜采用1根进水管。当中断给水造成停炉会引起生产上的重大损失时,应采用2根从室外环网的不同管段或不同水源分别接入的进水管。
当采用1根进水管时,应设置为排除故障期间用水的水箱或水池。其总容量应包括原水箱、软化或除盐水箱、除氧水箱和中间水箱等的容量,并不应小于2h锅炉房的计算用水量。
15.4.2 煤场和灰渣场,应设有防止粉尘飞扬的洒水设施和防止煤屑和灰渣被冲走以及积水的设施。煤场尚应设置消除煤堆自燃用的给水点。
15.4.3化学水处理的贮存酸、碱设备处,应有人身和地面沾溅后简易的冲洗措施。 ‘ 15.4.4 锅炉及辅机冷却水,宜利用作为锅炉除渣机用水及冲灰渣补充水。 15.4.5锅炉房冷却用水量大于等于8m3/h时,应循环使用。 15.4.6锅炉房操作层、出灰层和水泵间等地面宜有排水措施。
16 环境保护
16.1大气污染物防治
16.1.1 锅炉房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和所在地有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
16.1.2 除尘器的选择,应根据锅炉在额定蒸发量或额定热功率下的出口烟尘初始排放浓度、燃料成分、烟尘性质和除尘器对负荷适应性等技术经济因素确定。 16.1.3除尘器及其附属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有防腐蚀和防磨损的措施; 2 应设置可靠的密封排灰装置;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