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9年教育文档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D. 董仲舒的“新儒学”
2、《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5、“公元前124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国家政府部门培养的,学校不断扩大,到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学生总数达3000人,在汉代结束前,学生总数已达30000人。”下列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学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 B.政府的支持是学生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C.“帝国大学”初建是在汉武帝时代 D.帝国大学毕业生可不经察举而直接做官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
第 1 页
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7、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8、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是( ) A. 韩非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9、《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道家辩证法思想 B.汉武帝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C.西汉初年,黄老“无为”学说 D.战国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思想
10、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 太学生已达到三万多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 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11、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这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1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下列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第 2 页
C. 李贽 D. 王夫之
13、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以及阴阳家的学说
1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行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那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大一统思想 D.法家学说
16、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
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17、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C.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D.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
18、 《汉书·董仲舒传》中“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19、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
第 3 页
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应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自然规律
20、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 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材料三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22、阅读下列问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和政治上统一的趋势相一致,在思想上,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秦朝,秦王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思想。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
第 4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