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平顶山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绪论
记者型主持人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节目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说记者型主持人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主持人的新类型,是对主持人要求更高更适应电视发展的主持人类型。“记者型节目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人首先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然后是“记者型”的非架式主持人或播报式主持人,也就是记者的角色。由于身兼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职责,因而,就素质和要求而言,也比其他类型的主持人要高出一筹。记者型主持人不仅具备了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融入了记者的报道观点,主持播出中带有记者的思考和评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从多样化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十多年,这些年来,从内容到形式,《新闻调查》栏目一直在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努力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是中国调查性新闻报道的标志性节目。这其中记者型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96年5月诞生以无数报道深入人心,在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时,一批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也逐步被观众所熟知。这些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和主持已经成为了节目的质量保证,而他们本人也成为了节目的一个品牌形象。现如今,电视媒介结构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渐普及、电视节目种类不断丰富、元素之不断多元化,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日新月异的电视领域又对记者型主持人有哪些要求呢?他们是怎样在节目中确立起主导作用的?为什么观众愿意听他们说?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素质?本文以研究新闻调查类节目中的记者型主持人现象为切入口,来总结出优秀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
一、新闻调查类节目
(一)新闻调查类节目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调查类节目即应该是“调查类报道栏目”,那么这二者之间是否可以等同呢?“调查类报道”产生于美国,由揭发黑幕而兴起。它的特点是“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
1
论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
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对问题调查的层层推进,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常见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调查节目呢?早期的解释是“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具备“新闻性、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在《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对“新闻调查报道”的定义为“就某一新闻事件或者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报道???”。相对于一般性的动态消息,新闻调查被看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它侧重于强调运用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和“发生了什么”,即重在揭示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变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注重分析新闻事实与其发生背景的关系,从而揭示新闻事实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与一般的消息类新闻相比,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更侧重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评述和预测,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节目,我们统称为新闻调查类节目。
(二)新闻调查类节目的现状及面对的误区
从当年央视开办《新闻调查》,高呼新闻走入调查的时代,到近几年地方台纷纷推出的“大块头”新闻板块,“新闻调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性的报道方式,也成为国内诸多电视台抢夺受众眼球屡试不败的“利器”。为什么调查这么火?简单地分析,一是调查更重过程,比一般的结果式或结论式新闻报道更有故事性;二是调查的层层“揭密”,满足了受众了解事件真相的好奇心;三是调查类节目往往更客观,一般不直接地强加于受众某种观念,更易于为趋于需求多元化的受众接受。正是由于“新闻调查”类节目不可否认的优势,近几年风起云涌的“民生新闻”中也采用了大量的调查类节目。不过,从目前国内电视媒体的节目内容来看,从业人员对“调查”本身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一些调查类节目逐渐浮现出几大误区,使基于新闻客观立场的调查失去了其应有的力量与理性的光辉。
误区之一:调查变成了“拍摄”调查,独立性的失缺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调查性报道当是指“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动;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无疑,这样带有“揭密”色彩的调查类节目对受众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我们也看到,不少本应当是很好的调查
2
平顶山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类节目却成了记录“调查”的节目,失去了独立性和深入性。如关于打假的报道往往是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在采制这一类报道时,媒体往往是选择跟随有关执法部门去采访的办法,这样的好处是采访容易、速度快而且比较准,但往往也因为是跟随执法部门去检查,使新闻本身很难具有“独立性”。
误区之二:调查,成了“一言堂”
任何一档新闻深度报道都会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的支撑,无论这个观点是一开始就“透露”给观众还是最终才“点题”。而从电视深度报道的操作来看,这个观点往往是请有关的权威人士来评说的。严格地说,那种可以简单由某个法官或专家下定论的节目不能说是调查类节目,实际是“一言堂”。这种报道随着深度报道的成熟也显示出不适应性。从前几年起,一些深度报道栏目也试图作出突破。但是,这种调查性报道实际上是对过去“由点到面”程式的一种反拨。调查性的报道最大的魅力则在于不断地发现“秘密”,最终的结果甚至是记者自己也无法预知的。在这样一种不断“揭密”的过程中,一个更加客观、立体的开放式报道话语就形成了,而观众自然也会在调查的“一波三折”中、在观点的碰撞中自然地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观众也因为不再是被动的教育者而有了更多与节目对话的冲动。从这个角度来说,调查类新闻报道应当是对新闻本身的一种回归。
误区之三:调查,媚俗的浸染
近几年,关于“民生新闻”所引发的新闻低俗化倾向之争风声鹤唳。对此,“要客观评价当代中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实践被称作‘新闻超市’的‘民生新闻’的过程中所作的积极探索以及对中国新闻发展历程所带来的意义???”。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辨一下对“民生新闻”不绝于耳的指责,除了题材的“琐碎”外,最频繁的就是“媚俗”;而“媚俗”比“琐碎”又更令人憎恶。反过来说,如果诸多民生新闻栏目在选择一些社会题材进行调查时,有意识地规避媚俗,那么至少使其今日在业内外所遭致的指责会大幅下降。
二、新闻调查类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优势
(一)电视主持人的发展趋势——记者型主持人
3
论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
人类步入21世纪已有10个年头,我们都在说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在传递着,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人们对所有的信息不能同时进行接纳。“因此大众传媒的地位在新世纪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它肩负着筛选信息,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主持人则是大众传媒将信息传递给大众最主要的途径。???”
在主持人这个职业形成的初期,主持人只是单纯进行单纯的播报形式,也就是播音员,播读已经纂写好的稿子。而记者的职能就是撰写和采写新闻,然而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主持风格随之形成,也促使了对主持人的分类。然而在我们国内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再到《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在美国,各大电视台挑选新闻节目主持人时都有几个共同的标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但有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拥有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专家分析美国调查类节目《60分钟》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拥有数位非常出色的记者型主持人,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也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是老牌明星记者迈克·华莱士。“在长达4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目睹了事态的变化万千,也追随着世界不停的改变,但是他毅然能用一客观的视角来剖析事物,拥有着高超的采访技巧同时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也颇受关注,并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和主持人学习的楷模。???”《60分钟》的成功,也进一步表明了调查性新闻报道需要能够支撑起整个调查报道的记者型主持人。
(二)记者型主持人的优势
“作为记者型主持人展现自我的平台——调查性新闻报道。它的制作目的是以调查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展示时间的发展过程、揭示事件的前因后果为主题的深度报道。主要以调查的过程来吸引观众的眼睛。调查性新闻报道以展示为主,注重选题的事件性、趣味性、揭密性,主要采用记者亲身采访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它强调记者自己的调查过程及结果,记者通常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从调查性新闻节目上看,一个拥有丰富记者经验的主持人较容易把握整个采访的总体框架,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略显优势。在整档节目中,往往采访的内容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