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学年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1)在3~4分钟内,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针对有错的题目说说计算方法。 (3)统计全班有错的几人,分别错几题。 (4)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2.复习第8题。
(1)出示第7题,指名读要求。
(2)请同学们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3)同学们分别笔算,并指名板演。
(4)将算出的商与估计的商对比,说说试商、调商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复习的第9题。 (1)出示题目,说明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交流时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2.复习第10题。 (1)指名读题。
(2)出示第(1)个问,帮助学生理解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就是三种糖售价的平均数。 学生解答第(1)、(2)个问。
(3)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全班组织交流。 三、思考题
1.指名读题。(小黑板出示题目)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右边一题答案不唯一。 四、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实例讲解。 五、课堂作业
1.完成复习的第11-13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简单的周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3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待2秒,出示要求)[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出示要求。]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不打断]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 ○● ○● ○● ○● ○● ○●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 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三、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1、大自然中有着许多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2、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室内布置、服饰刺绣等)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规律呢,也是这样的呀。课后请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更多的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的所学到数学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四、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事物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的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有规律现象,等待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五、课后作业 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 观察物体(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以下形状。
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它们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
⒉指出: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拼成成的,但由于拼摆的方法,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在各个面看到的形状也不太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进一步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二、教学新课
⒈刚才我拉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⑴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⑵提问: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你想怎么摆? ⑶指名汇报,并分别演示,启发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其他摆法。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想一想,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指出: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可以。 ⑸请学生们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
提问: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
能相同的。
⒉教学试一试: 先还原成以上形状。
⑴现在这里的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组织讨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操作。 指名汇报,交流想法并摆一摆。
提问:此时再分别从正面、侧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⑵还原之后,让学生从侧面看一年,记住你所看到的。 提问思考: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指名交流汇报并摆一摆
提问:相怀想,如果此时你从其它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
⑶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⑴出示图并说明要求
⑵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摆一摆 ⑶集体订正。 ⒉“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⑴按要求请同学们先照着样子摆一摆。⑵请学生们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
⑶再请同学们同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让学生们比一比在同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⒊“想想做做”第3题。 ⑴独立完成⑵分组汇报。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书观察物体地一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2、观察物体(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