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
词类的特殊活用的认知分析
身没有意动用法,因为动词的支配性、动作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表示“支配”“致使”之意,而不能表示“以为”的意味”,人们无法把“以为”之意隐含于动词之中。但这只是就一般动词而言,少数表示存在和心理活动的动词确有意动用法,例如:
(7)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疑玄之时定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荀子·解...蔽》)
(8)吾闻之,哀乐而乐哀皆心丧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
例句中的“有”“无”“哀”“乐”等都是动词用为意动用法,分别表示“认为有??”“认为无??”“认为??哀”“认为??乐”。动词用为意动用法时,并没有发生词性的临时转变,只是在这一特定语境下意义上多了一层主观色彩,因而也不同于一般的词类活用。
3.2.3 形容词意动用的认知分析
形容词意动用是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且与其后所加宾语之间表达一种“认为??如??”之意,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
(9)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 ..
(1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13)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 ..
以上例句中形容词“耻”“贤”“小”“老”“幼”“美”“私”“甘”等,借助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隐去其性状义,突显出动作义,活用为动词,由本来的陈述某种性状转为陈述认为具有某种性状,句法上述宾之间带上了一种“认为??如??”的主观意味,分别表示“以??为耻”“以之为贤”“认为??小”“以??为老”“以??为幼”“认为??美”“以??为私”“认为??甘”之意。当然这一转变与意义的获得是依赖特定的语境来完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个别语句在特定语境的作用下同时符合使动和意动两种情况。例如: (14)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1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侍·僖公十年》) .
(16)曾子居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庄子·让王》) ..
例(14)中“王我”,既可理解为“使我成为王”,也可理解为“把我看作王”。例(15)中“鄙远”,既可理解为“使远方成为边境”,也可理解为“把远方当作边境”。例(16)中“臣”“友”同样存在使动、意动两种解释。以上三例中的名词“鄙”“王”“臣”“友”都活用为动词,且都
29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有使动、意动两种理解。形容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说明在特定的语境下,客观结果和主观感受是可以一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注重意合,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和表现。
3.3 名词、动词、形容词为动用的认知分析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宾语并非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赖以产生的目的、原因和服务对象。概括地说,就是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存在着“为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即主语为宾语而动,这样的动宾关系称作为动关系。其中表示为动关系的动词我们把它叫作为动词,它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宾语“怎么样”的意义。为动词本身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为动用法同使动、意动用法一样,也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然而由于它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使动和意动用法多,所以一般语法著作中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也讲得比较简略。下面我们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一下名词、动词、形容词为动用法的特点。
3.3.1 名词为动用的认知分析
名词为动用,就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意义是主语为宾语而产生的动作行为或结果,其宾语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产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例如: (1)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屈原《离骚》) .. (2)异哉,君之名子也。(《左传·桓公二年》) .
例句中加点的名词“名”“字”“余”等 ,在这一语境下,借助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隐去其事物义,突显出动作义,活用为动词带上了宾语,由原来的指称某种事物转化为陈述为某人实施这种动作行为。句法结构上述宾之间带有一种“为宾语怎么样”的意义,例(1)中的名词“名”、“字”用作动词,都带了宾语“余”,“名余”就是“为我命名”,“字余”就是“为我取字”。例(2)中的名词“名”用作动词,带了宾语“子”,“名子”就是“为你命名”。
3.3.2 动词为动用的认知分析
动词为动用,就是动词所表示的意义是主语为宾语而产生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其宾语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产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替代对象。例如: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 (4)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四》) .
(5)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 (6)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
30
词类的特殊活用的认知分析
(7)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
以上例句中加点的动词都是为动用法。例(3)中的“启”表示“为??而启”。 宾语“之”是主语的替代对象,“启之”即“为他开门”。 例(4)中的“祝”表示“为??而祝”。宾语“之”是主语的替代对象,“祝之”即“为之祝,为她祈祷”。例(5)、(6)、(7)中的“死”表示“为??而死”。宾语“名”“利”“节”“国”都是主语产生动词“死”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死名”即“为名誉而死”,“死利”即“为利益而死”,“死节”即“为节操而死”,“死国”即“为国家大事而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不伴随词性的转化,只是依赖特定的语境赋予了述宾之间一种“为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关系。
3.3.3 形容词为动用的认知分析
形容词为动用,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主语为宾语而产生的。在这一活用过程中,首先是形容词临时转化为动词,然后依赖特定的语境赋予述宾之间一种“为宾语怎么样”的意义。例如:
(8)求诸侯,莫如勤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9)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 (10)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将进酒》) .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
例(8)中的形容词“勤”用作动词,有“为??而勤”之意,“勤王”者,即“为王事而勤劳也”。例(9)中的形容词“苦”用作动词,有“为??而苦”之意,“苦秦”即“为秦而苦”,宾语“秦”是主语产生“苦”的原因。例(10)中的形容词“愁”用作动词,有“为??而愁”之意,“愁攀援”即“为难以攀援而发愁”。例(11)、(12)同上,“哀之”,为他们(秦人)哀叹;“忧其民”,为他的百姓担忧;“忧其君”,为他的国君担忧。例句中加点的形容词借助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隐去其事物义,突显出动作义,活用为动词带上了宾语,由原来的陈述某种性状转为陈述为某人实施带有这种性状的动作行为。句法结构上述宾之间带上了一层“为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
3.4 认知视角下“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的归属
分析常见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可以发现: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况都不是主语产生的,而是宾语产生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或状况,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产生了某种行为、变化或状况,而为动用法的谓语所表示的行
31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为、变化或状况的施事者仍是主语,这和一般动词用法一致,但主语的行为、变化或状况却是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即宾语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所在。所以这些用法的词必须带宾语,这是它们的显著特点。词类的一般活用,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带不带宾语都不影响其存在。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则不然,必须带宾语,即使字面上没带宾语,那也一定是宾语的省略,随时可以补出。例如:
(1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14)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
(15)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洲》) ..(16)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论语·宪问》) .
(13)(14)两例中“来”、“贫”分别是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15)中“友”、“臣”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例(16)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这些词用作述语后都省略了宾语,都可以补出一个代词“之”,说成“来之”“贫之”“友之”“臣之”“死之”。带宾语是这些用法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些用法的词带了宾语后表示的语义与词类的一般活用很不相同。词类的一般活用,即使带了宾语,也只是活用的词自身意义及词性发生了变化,不牵涉与宾语的关系,也不改变其与宾语的那种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语义关系,翻译时只要把原词译成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即可。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中有些虽然包含词类活用现象,形式上与其他词类的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一样,都表现为“述语+宾语”的形式,但意义却不相同,不仅活用词自身词性要改变,必须带宾语,而且与宾语组合后表达了一种特殊的语义,形成述宾间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这些用法中词类活用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使其他词类的词取得带宾语的资格,与宾语一起表达特殊的语义才是目的。因此,王力先生在谈到名词的用法时指出:“当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时候,就把表示这另一事物的名词放在宾语前,使它带有动词的性质,这可以说是名词作动词用。”这段话讲的虽然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但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出这些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通过临时改变词性的手段,使某些不具备述语资格的词取得述语资格后与其宾语一起表达一种特殊语义。而那些本身具备述语资格的词,能够带宾语,即使与宾语一起表达特殊的语义也不需活用,因而就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说,词类活用是甲类词被临时借来当作乙类词使用,赋予它乙类词的词性、意义、语法特征、造句功能等,仅此而已。而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主要用意并不在乎某个词属于甲类或乙类,而是在乎这个动词跟它的宾语的逻辑关系如何,表达了怎样的语义。正因为表达的语义与现代汉语很不一样,所以在理解和解释这些用法时,须添加适当的动词“使”“认为”“觉得”或者介词“给”“替”“为了”等。可见所谓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的本质特征并非词类活用,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