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定稿版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⒈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下列比喻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②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⒉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⒊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⒋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答案是:①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没有完整的生命结构。或“说明病毒没有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②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不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越来越大。
第2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在题干的统摄下,跳读筛选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答案是:从四方面作比较:①体积大小;②生命结构,或“生存的配套设施”;③生存能力;④对抗菌素的反应。
第3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和说明方法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其实就是对信息的捕捉、筛选、理解、加工。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准确把握病毒的特征;其次还要懂得什么是下定义,怎样下定义。回答时还要注意要点齐备,表述符合要求,不超过规定字数。答案是:病毒是没有完整生命结构的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第4题考查对文章说明中心的归纳概括能力。把握说明文的中心,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的角度、说明对象的特征。对多角度、多层次、多要点进行说明的文章,要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要点间的内在关系,分清主次,准确把握文章的说明中心。答案是: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或:病毒具有致命的弱点,对人类的威胁是很小的。(意思符合,表述简明。)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把握文意,获取知识和信息,这就要特别注意不放过文章中的任何一点有效信息,挖掘文本隐含的重要信息,对信息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提取、综合、概括有关信息,顺利地解题。例1中的第2、3、4题都直接用到了这种能力,第1题也涉及到对文本隐含信息的理解。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的重要能力之一。
[例二](说明的方法和语言)汉文读物的特质
⑴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字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字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⑶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⑷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
5
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⑸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⑹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⒈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1) (2) (3) (4)
⒉第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 ⒊第⑶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⒋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⑷段划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⒌“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到的情景。 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信息的捕捉、筛选、概括能力。答案要点是:悠远性、简约性、联想性、审美性。
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图表等,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辨析。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服务的,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具体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答案是:作比较、列数字,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如何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呢?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表示程度、范围、依据、估计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恰当使用上,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对于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的“过度”、“任意”均用得非常恰当有分寸,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砍伐,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放牧不能“任意”。但要注意的是有时把话说得肯定是准确,有时说得不肯定也是准确。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的“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说得不肯定但很准确。因为这是根据目前手头现有的资料写成的,这样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更符合客观实际。这道题的答案是:不能,“语义信息量相当”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的前提(限制条件),如果删去,就无从比较了。
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要与说明对象的特征相联系,还要考虑说明的效果,如准确、清楚、生动、形象、具体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答案是:“萤雪”一词会使人联想到车胤和孙康读书的情景,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汉文的词语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很有特色。答案示例:知音,俞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两人相知相交的故事。
6
例1的第1、3题,例2的第2、4题都是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例2中的第3题是关于说明文语言的题目。不管是说明方法还是说明文语言,都是从文章的技法角度来考查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比较典型的题目。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