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治理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赵心刚
2013-3-22 14:40:32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年第2期
摘 要: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进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本文分别从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股权结构和高管薪酬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后续公司治理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希望对日后深入挖掘公司治理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司治理,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亚当·斯密在300多年前的《国富论》中提出股份制公司中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提出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以解决二者间的利益冲突。Berle和Means(1932)开创性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现代理论的起源。他们首次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论点,并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做出了经济学的分析,他们认为公司管理者追求的常常不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奠定了代理理论基础。他们关注的企业的委托代理和契约性质问题最终推动了代理理论的萌芽与发展。此后,公司治理研究蓬勃兴起。截至目前,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并已取得不少成果。本文拟对现有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二、董事会机制文献回顾
从理论上说,董事会是确保股东利益的重要机构,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影响。董事会的有效性对解决代理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是影响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董事会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沟通和决策效率的降低,从而削弱整个董事会的治理作用。Jensen(1993)等认为,尽管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随董事会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这种效益可能被大团体中沟通和决策制定困难而导致的“增量成本”所抵消。Lipton和Lorsch(1992)的研究结果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超过10人时董事会会变得缺乏效率,并且也更容易为公司经理所控制。另一方面,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为了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考虑引入独立董事,并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责加以明确区分。Cadbury(1992)认为,由不同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能够形成一种权力制衡,从而强化董事会的审批和监督职能。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Weisbach(1988)认为,独立董事较多的公司独立性较强,这样可以带动公司治理规范化,使得经理的奖惩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加强促进了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Ang等(2000)主张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督职能是否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有着信息优势,如果他们在董事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就容易引致股东财富的损失,而引入外部董事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有更多的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董事会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监督的作用,限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公司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我国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王跃堂等(2006)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郑志刚和吕秀华(2009)发现尽管董事会独立性的直接公司治理效应并不明显,但通过与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交互影响而对完善公司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三、监事会机制文献回顾
众所周知,如果权力的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权利就容易被滥用,所以,为了权力制衡,需要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设立专司监督的部门。而监事会就是这种典型的专门实施监督职能的部门。虽然有一部分国家(比如美国)没有独立设置监事会机构,但不能因此否认这些国家存在监督部门。比如在美国,公司会在董事会的内部设立完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专门进行财务监督。从公司治理的理论来说,监事会的制度安排对公司业绩会有影响。因为按照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层构成了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几种机构都各司其职并且相互制约着。监事会在这中间承担了非常重要的监督职能,监督上市公司的董事和经理并且不受他们的制约。所以,从很大程度上,监事会可以监督内部人控制现象,防止损害股东利益行为的出现,从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袁萍等(2006)采用大样本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监事会对公司业绩无显著影响。李明辉(2009)发现勤勉的监事会(开会次数多)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股权代理成本。薛祖云和黄彤(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在监督公司财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监事会规模等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呈现显著相关。
四、股权结构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合理的股权结构,具体由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股权构成。股权构成主要是指投资者的身份特征,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构成主要有国家股、法人股、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社会公众持股。Maug(1998)认为当机构投资者高比例持股时,它们会较少换手并长期持有,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会积极地收集信息,对管理层行为进行监管促使企业取得更佳的绩效。施东辉等(2004)指出在政府控股的上市
公司里,党组织和政府拥有任命、监督及升迁关键人的权利,考虑到政治功利,关键人对上市公司的运作和管理以及他们的行为相对来说比较规范,所以政府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是最高的。林建秀等(2007)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是国有性质,则更有可能出于自愿来设置董事会委员会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2006)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明显高过于民营企业。另一方面,股权集中度是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程度的股权集中度会产生不同的股权结构。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或股东类型相对多元化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会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来实现自身财富最大化。此时,股权分散的公司绩效与市场价值会比股权集中的公司高。LaPorta等(1998)进一步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以及交叉董事增强自己的控制权力。这种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组成,引发了大股东剥夺小股东的财富。Burkart等(1997)认为大股东控制降低了经营者积极性和勘察专用资产的投资,从而降低了公司价值。徐莉萍等(2006)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刘星(2007)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明辉(2009)发现股权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股东数量少)有助于降低股权代理成本。
五、高管薪酬机制文献回顾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现象比较普遍,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有可以激励但不能压榨的特点,所以,应该设计出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结构,来激励管理者付出更大努力。通过设计报酬契约来引导管理者做出所有者期望的行为,进而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Murphy(1986)认为,管理层薪酬合约的设计是降低代理成本的重要手段,薪酬水平增加能够显著激励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