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年高三理综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10m/s
A.若不断增大传送带的运转速度,煤块从B点离开时速度会随之一直增大 B.若煤块从B点离开时速度最大,传送带的速度不能小于8m/s
C.若不断增大传送带的运转速度,煤块运动过程中与传送带因摩擦产生的热量随之一直增大 D.若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留下的黑色痕迹最长,传送带保持匀速运动的速度不 能小于13m/s
21.如图所示,xoy平面内y轴上OP间有绝缘弹性竖直档板,在第一象限有一点N, PN间 距离d=3m。第二象限以及第一象限PN连线上方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 里,磁感应强度B=1T。挡板下端附近M点有一粒子源,PM之间的距离h=9m, 粒子源 可以沿x轴负方向发射速度不同带电粒子,粒子质量m=1.0×10kg ,电量q=-1.0×10C。 粒子若与档板相碰将原速率弹回,且碰撞时间不计,碰撞时电量不变,最后有一些粒子 能从N点离开磁场。不计粒子重力和粒子间 的相互作用。关于这些从N点离开磁场的粒 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粒子速度对应值可以有无数个 B.粒子运动的最长时间是7??10?6s
2-12
-6
2
y P h d N C.半径R=3.75m的粒子运动时间最长 D.速度为5?10m/s的粒子半径最大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共174分)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
22.(4分)某同学在做“探究求合力的的方法”实验时, (1)主要的步骤如下:
A.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 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平行于木板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 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 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平行于木板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 置O,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有重要遗漏的步骤是____________(单选)。 (2)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思想是______(单选)。 A.控制变量法
6M o x B.等效替代法 C.放大法
5
23.(11分)为研究某一蓄电池组,某兴趣小组将一块旧的电池组充满电,准备利用下列 器材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A.待测电池组,电动势约为4V,内阻约几欧姆
B.直流电压表V1、V2(量程均可满足要求,均可视为理想电表) C.定值电阻R0(未知)
D.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Rp(已精确测定) E.导线和开关
(1)现利用以上器材,设计一个电路如图所示,完成对待 测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2)实验之前,需要利用该电路图测出定值电阻R0,方法 是先把滑动变阻器R调到最大阻值Rp,再闭合开关,
E,r
K
电压表V1和V2的读数分别为U10、U20,则R0=________(用U10、U20、Rp表示)。 (3) 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读出电压表Vl和V2的多组数据Ul、U2,描绘出Ul—U2
V1 V2 V2 R R0 图象(横轴为U2),图线斜率绝对值为k,与横轴的截距值为a,则电池组的电动
势E=________,内阻r=________(用k、a、R0表示)。
24.(14分)如图所示,小物块放在长为L=2m板的最左端,板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已知二者的质量均为2kg,小物块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μ2=0.2,现在用一水平拉力F拉小物块,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m/s。求:若拉力F=14N,当小物块运动到板的最右端时,拉力F所做的功是多少?此时二者的速度各为多大?
m1
m2 F
25.(18分)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电阻忽略不计,间距为L。两根质量均为m的金属杆甲、乙均在导轨上滑动且与导轨保持垂直,甲、乙的电阻均为R,t=0时刻在导轨上静止。用一根轻绳绕过光滑定滑轮后沿两导轨的中线与甲连接,并在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将M释放后,当它下落距离为h时(未落地),甲的速度v1,乙的速度v2,求 (1)此过程中整个电路产生的电热为多少?此过程所用时间? (2)求M下落距离为h时甲、乙与导轨组成的闭合回路的总电功率 (3)闭合回路最终的稳定电流多大?
6
26.(15分)
天然石灰石中有一部分钙以硅酸盐形式存在,不能被盐酸溶解完全。需经如下处理,方可用高锰酸钾法准确测定其含钙量。
后续操作:①取A 试液,加入过量(NH4)2C2O4 溶液,加热至70 ℃,加入甲基橙,在不断搅拌下缓慢滴加氨水至溶液刚刚变成黄色。②在水浴上陈化2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③把得到的CaC2O4沉淀用热的硫酸溶解后,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粉红色。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除硅时生成SiF4 气体,写出硅酸钙与氢氟酸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
2-(2)采用在酸性溶液中加入(NH4)2C2O4 ,再滴加氨水逐步中和以求缓慢地增大C2O4
浓度的方法进行沉淀,而不能在pH较大时加入(NH4)2C2O4 ,是防止生成 。 加热、陈化的作用是 。
(3)KMnO4标准溶液使用前需要用Na2C2O4 标定,将一定量的Na2C2O4置于锥形瓶中, 水溶、硫酸酸化后,加热,趁热用待标定的KMnO4进行滴定。滴定知该KMnO4标 准溶液的浓度为c mol/L。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第一滴KMnO4褪色很慢, 以后反而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三份同质量石灰石进行上述实验,用去KMnO4标准液平均值为VmL,则这种天 然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27.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含有大量CO2的空气吹入K2CO3溶液中,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并使之与H2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可再生能源甲醇,相关反应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Ⅰ CO2(g)+3H2(g)反应Ⅱ CO2(g)+H2(g)
②H2O(g)
CH3OH(g)+H2O(g) △H1 = -49.2kJ·mol CO(g)+H2O(g) △H2
-1
-1
-1
-1
已知:①CO和H2的燃烧热分别为283.0kJ·mol和285.8kJ·mol
H2O(l) △H3 = -44.0kJ·mol
-1
(1)反应Ⅱ的△H2 =___________kJ·mol。
(2)将1.0 mol CO2和3.0 mol H2充入2L恒容密闭容器中,使其仅按反应Ⅰ进行,在不 同催化剂作用下,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催化剂效果最佳的是_____(填I、Ⅱ、Ⅲ),
7
最佳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b点v(正) ______v(逆)。(填“>”,“<”,“=”)
②a点的转化率比c点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c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 (3)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用新型催化剂(CZZA/rGO),可以显著 提高甲醇的选择性,使用该催化剂,按 n(CO2):n(H2)=1:3(总量为a mol)投 料于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2的 平衡转化率和甲醇的选择率(甲醇的选 择率:转化的CO2中生成甲醇的物质的 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忽略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①在553K时,反应体系内甲醇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
②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加但甲醇的选择率降低,请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28. (15分)制备苯甲酸的反应原理如下: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名称 甲苯 苯甲酸 高锰酸钾 相对分子质量 92 122 158 性状 无色液体 白色片状或针状晶体 熔点 -95℃ 122℃ 沸点 110℃ 248℃ 溶解度 不溶于水 微溶于水 易溶于水 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高锰酸钾、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摇匀后,加入甲苯,采用电磁搅拌,加热(但温 度不要太高),冷凝回流2h。如仍有高锰酸钾的紫色存在,则加数滴乙醇。 ②将混合液过滤后冷却。
③滤液用盐酸酸化,析出白色晶体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苯甲酸的粗产品,最后测定 其熔点。 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反应过程中有二氧化锰沉淀生成,容易产生爆沸,本实验中采用________方法 防止此种现象;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①中反应已经结 束的最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中过滤出的沉淀是__________。
(3)③中测定其熔点时,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达到130℃ 时仍有少量不熔,推测此不熔物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验证该不熔物中阴离子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纯苯甲酸粗产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5)假定反应ⅠⅡ都进行完全,理论上此法制苯甲酸的原子利用率为__________(保留到 小数点后2位)。
29.(10分)美蓝,又称亚甲基蓝,是一种芳香杂环化合物,常被用作化学指示剂、生物染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