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学考研试题

社会学考研试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3:40:38

需要社会安全阀制度。

后果:

社会安全阀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它可能导致这样两种消极后果:①减少或解除迫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正常的社会压力;②产生某些负功能。科瑟等冲突论者一方面肯定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它持保留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的学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采用安全阀制度的问题。如通过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对话消除一些不安定因素、增进人民内部的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同志式平等关系。他们还试图将科瑟尔提出的概念加以改造,形成“社会安全阀机制”的思想。不过,这方面的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

2、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答:科塞把冲突分为两种类型,当然现实社会中,往往发现的是这两种纯粹类型的混合物: ①现实性冲突:指那些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动,因而,达到这个目标就可能消除冲突的潜在原因。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包含着现实性冲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会对稀有的地位、权力和资源提出有冲突的要求,而当人们在追逐受挫的要求和期望获得某种结果时发生抵触,现实性的冲突就会发生。现实性冲突的激烈程度,同具体目标达成的可能性以及对于代价的评估,以及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成正相关。

②非现实性冲突:即其中一方不指向冲突对象的发泄敌对情绪的行动,非现实的冲突转移真正的冲突对象,往往表现为找“替罪羊”,即一个人不能发泄对真正敌对群体的不满,而是把一个替代群体作为发泄不满的对象。非现实性冲突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现实性对立不被允许表达时发生的转移。非现实性冲突的激烈性冲突,与引起冲突的问题的不现实程度,引起冲突的问题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以及现实性冲突的持久程度成正相关。

3、简述科塞关于社会冲突的正功能的观点。

答:首先,科塞强调的冲突的正面功能,并不泛指一切社会冲突,它是指这样一种“冲突”:指不涉及双方关系的基础、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的冲突;指社会系统内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指社会系统本身的基本矛盾,不是革命的变革;是指制度化了的对抗,也即社会系统可容忍,也可加以利用的对抗。

社会的正功能有五个方面:

①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表现在:冲突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并维护社会或群体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界限;群体间发生冲突,可以促进群体内部的团结,因为此时群体内的异己分子不再被容忍;虚构的“冲突”对群体也有“聚合”功能;不断与外部发生冲突的群体往往不容忍内部冲突。

②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冲突增加社会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社会如果没有冲突就会僵化与停滞,而僵化本身隐藏着对社会结构的平衡更大的威胁。冲突制度化的社会,允许对立的要求迅速而直接地表达出来,能够通过消除不满的根源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因此整合程度更高。

③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也即冲突创造了新的联合与联盟。当不同群体对付共同的敌人的时候,这些群体间的对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得到克服,这叫做“冲突唤起同盟”。

④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冲突可能导致法律的修改和新条款的制定;新规则的应用会导致围绕这种新规则和法的实施而产生的新的制度结构的增长;冲突还可能导致竞争对手们和整个社区对本已潜伏着的规范和规则的自觉意识。

⑤冲突时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冲突创立与修改了那些对于地方都非常必要的公共规范;冲突导致一定的力量均等的环境条件,每一方都宁愿对方具有同样的组织机构与状况而不喜欢被超越。冲突使相对权力的再估计成为可能。

2、试比较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的异同

答:科塞和达伦多夫都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①达伦多夫的思想主要是吸收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并结合了韦伯的权力、权威的思想,是一种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而科塞的冲突论主要是建立在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之上的。

②达伦多夫的冲突论主要研究了冲突的根源,但科塞却很少从制度上去探索、寻求冲突的根源而是着重分析冲突造成的后果。

③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结果能够直接导致社会变革,而科塞则认为冲突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可使社会发生变革,又可使社会趋向稳定。

④达伦多夫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权力分配不均,而科塞则归结为人性等多方面的原因。

⑤达伦多夫着重分析了冲突的特征,科塞则详细论述能使冲突双方发展为分裂或联合的条件。

柯林斯:1、简述柯林斯有关互动仪式链的观点 2004

答:科林斯认为,社会结构都是由“互动仪式链”构成的。这种重复的互动模式在具体环境下通过个人之间的不断接触中得到伸展。假如个人之间一再相互接触,社会就会出现微观的互动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际遇,也即简单互动,不断扩展际遇所发生的空间,社会则会出现宏观的结构倾向。因而在科林斯那里,宏观与微观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统。

综合:

【论述】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有何异同?2008

【论述】试用已有的冲突理论,建立一个有关冲突的起因、形成与后果的综合理论模型。 2002

1、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有何异同?

答:结构功能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学的主流,这是与西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主张社会结构的均衡、和谐、一致、共识、秩序和稳定。进入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遭遇困难,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显现,于是冲突理论适应社会的需求,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其代表人物是科塞和达伦多夫,他们认为社会进程是一致与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都是社会事实范式的代表理论,其主要目的是理解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即它们都特别强调对社会事实的调查和研究。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理解对其加以预测。其所关注的焦点都在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上,这些社会机构包括社会制度、科层制组织、社区及规模不等的群体。

②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主要假设是都认为人的行为是社会结构的派生现象,故而不能将社会事实还原到个体的层面加以解释,因为它们认为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社会,具有组成它的个体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两者都主张社会机构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但是一旦社会结构形成,就具有不可化约、不可还原的突生性质)

③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产物,因此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基本假设不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假设是强调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均衡,代表着社会秩序的一致性,社会冲突是是病态的;而冲突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社会是不平等的、紧张的、冲突丛生的,同时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变迁不仅是必然的和不可抗拒的,而且是急剧的,社会变迁不是维持而是打破现存社会的整合与均衡,变迁的动力就是冲突。

②对社会秩序的观点不同: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秩序是由社会规范形成的普遍共识所维持 的,个体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就可以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冲突理论则看到了社会的无序,认为社会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强制力量所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③对社会变迁的不同分析: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是单向的、发展的、前进的,社会变迁是由于社会各部分不断分化导致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冲突和矛盾的出现,个体通过达成共识实现社会均衡的发展和变迁。虽然这样,结构功能主义更加强调的是社会稳定,社会变迁并非社会结构发展的常态。它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比较偏重于渐进的平缓的调整,但是它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对社会变革,只简单地认为社会冲突和革命史社会内部的“病态现象”。而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变迁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冲突也是无处无时不在的,社会变迁的动力室冲突,社会变迁的结果不是维持而是打破现存的社会秩序。

④对冲突的认识不同: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冲突是社会的病态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避免和解决的问题,是与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相对立的,不利于社会的均衡发展,也就是说结构功能主义只注意到了冲突的负功能。而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变迁的动力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整合、社会稳定的正功能。

2、试用已有的社会冲突理论,建立一个有关冲突起因、形成与后果的综合理论模型。 答:科塞和达伦多夫 理论来源: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

①冲突的起因: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所获得的利益不尽相同,为此,必然会产生种种争端和冲突。实际上,这些争端和冲突,都是由于利益的分配不均所致,都根源于社会利益的不平等占有。

②形成: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西方大多数社会学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冲突论代表人物达伦多夫就认为,伴随着利益群体的形成,冲突也就形成了。随着社会的分工发展,当潜在利益逐渐被人们所意识到而变成显性的利益,利益群体也就产生了。每一种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统治群体和隶属群体两种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前者极力维护现状以保存自己的合法统治地位,从而压制后者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后者则试图改变现状,转换既成的权威结构,向前者的统治权威发出挑战。这样就引发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③结果:冲突的后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剧烈的冲突带来现存秩序的紊乱,可能还会引起社会变迁;二是适当程度的冲突促进社会的整合。冲突引发社会变迁:达伦多夫认为剧烈的冲突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他认为社会中必不可少地要有某种强制权威结构,冲突就是在某种既成权威结构解体时出现的,由于社会始终只能以权威结构形式存在,因而冲突的效应是建立新的权威结构。这种新的权威结构是一种对旧有结构的更替,因而是一种变迁。同时,由于任何权威结构的本质都是压制,所以新建立的权威结构还将会解体,形成更新的冲突,建立更新的权威结构。冲突促进社会的整合:微弱的社会冲突对社会整合有促进功能,科塞看来由于社会结构的原因,使得社会心理失调,于是冲突产生;而冲突的产生又可使人们降

低心理压力,回复社会心理平衡,进而起到维持现实社会结构的作用。他提倡的“社会安全阀”机制正是由此而来。

④共产主义社会或是“理想国”到来之前,冲突在社会生活中会是一种必然现象,只要有社会生活,就有冲突存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理解和对待冲突。社会生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间有协调稳定的一面,也有不协调、甚至冲突的一面。社会学应在承认冲突现象存在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全面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交换论——

霍曼斯:

【论述】试述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 2005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来源与理论目标 1997

1、试述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

答:霍曼斯认为交换是社会的基础,他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与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为: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他试图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制,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

①成功命题:对于人们经常进行的社会行动来说,一个人的特定行动越是经常受到奖励,他就越可能采取此种行动。也即,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曾经成功的获得某种报酬或是避免某种惩罚,他就越倾向于重复此种行动。但成功命题的真实性只有一半,比如现实生活中虽然努力学习会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但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生”。

②刺激命题:如果过去一个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的奖励,则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是相似,这个人就越有可能采取此种行动以获得奖励。但这个命题的真实性也很有限,因为它要受到其它社会因素或社会刺激的影响,如果其它社会刺激的存在使得一个人采取原来能带来奖励的行动会忍受较大的风险,则他很可能会放弃采取这一行为。

③价值命题:一个人某种行为的结果对其越有价值,则这个人越有可能采取此种行动。比如,当一个人在选择帮朋友还是帮领导搬家的时候,他会先估计给谁搬家带给自己的价值更大,然后选择价值较大的行为。

④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报酬,该报酬的获得对这个人来说越没有价值。如上述搬家事例,若这个人经常帮朋友办事而赢得朋友的赞赏,则他此时会选择帮领导搬家,因为经常得到的朋友的赞赏,对这个人来说已经具有很低的价值,他必须寻找新的奖赏。

⑤攻击—赞同命题:一个人行动的结果是否与他的预期报酬或惩罚一致,总会引起他的情感行为:不一致则感到气愤,可能发生攻击行为;一致则感到高兴,可能发生赞同行为。因为攻击或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更具价值。

⑥理性命题: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为时,会选择当时他所认识到的结果乘以获得此结果的概率之积较大的一种行动。也就是说,一个人行动前不仅要充分计算行动能产生的报酬的价值量,还要考虑获得此种报酬的可能性。

霍曼斯指出,这些命题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单个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作出部分解释,整个命题系统却能全面解释社会结构,他还认为,最制度性的社会行为与最不制度性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这一组命题来解释。

2.霍曼斯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和目标。

答:霍曼斯把人类行为界定为个人之间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在建构社会交换理论的过程中,他使用了“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原则。这一原则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动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由个人行为创造与维持的。霍曼斯从这一原则出发,强调个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换。

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霍曼斯修改和吸收了经济学原理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 ?经济学的第一原理是:人理性地算计自己在某一市场中行为的长期结果,并试图在交易中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霍曼斯对这一原理进行了修改,主要论点为:①人们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他们只是想在交换关系中得到某些利润。②人在交换中并非常常从长远着想或进行理性的算计。③交换物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赞同、尊重、爱、情感,以及其他紧缺物质产品。④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而不是仅仅在市场中才有交换行为。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原理是:如果动物有需求,它就会从事在过去该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活动。霍曼斯将斯金纳对鸽子的实验结果推论到人类行为上,坚信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具有解释能力。霍曼斯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与观点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他的理论目标:“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霍曼斯认为这六个命题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系统,从而能全面解释社会结构。 布劳:

社会吸引 2008,2005,2001

简要评价布劳的交换理论。 2000

布劳有关宏观社会结构制度化的观点 1999

布劳关于社会价值与社会结构关系的论述 1996

【论述】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关于权力反抗理论的评述 1993

1、社会吸引(3):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吸引。

2、简要评价布劳的交换理论

答:①布劳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产生于基本的社会交换过程,他不像霍曼斯那样用个人心理来解释所有社会结构的形成过程,而提出了复杂社会结构独立的过程与规律,从而,布劳的观点淡化了交换理论的心里还原论色彩,增加了整体效应的社会学传统倾向。

②布劳的交换理论,从交换的不平衡性、权力的合法化与对立等角度,论述人际向结构的过渡,试图填补微观与宏观之间的鸿沟,这种尝试对于发展社会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理论还吸收了达伦多夫、科塞的某些社会冲突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变迁部分辩证法思想,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学命题。尤其是他关于现存制度培育了导致自己毁灭的种子的思想,具有革命的意义。

③布劳虽然承认个人、群体之间的剥削与压迫关系,但他回避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布劳虽然把交换作为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但在他关于交换的具体论述中,把交换还是扩大化了,从而,突出了人与人之间斤斤计较的个人主义思想。

3、布劳关于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关系的论述。

答:布劳认为,共同价值是间接交换的媒介,而间接交换形成宏观的社会结构。

布劳将社会价值划分为四种类型:特殊主义价值、普遍主义价值、合法化价值与反抗理想。社会结构则可被划分为:社会整合、社会分化、社会集中化与社会变化。四种社会价值分别与四个社会结构面相对应。

①特殊主义价值是社会整合和团结的媒介。特殊主义价值把一个集体的成员们联合起来,成为不同于个人吸引的一种社会吸引,形成社会团结;同时,它还在集体之间创造出隔离的界线。

②普遍主义价值是社会交换与分化的媒介,它们将交换交易和地位结构的范围,扩大到直接社会互动的界线之外。普遍主义价值的标准可以成为社会生活中交换的媒介,这种媒介是个体们可以支配的社会信用,人们可以用它在某个未来的时刻获得利益。

③权力合法化价值是组织与社会集中化的媒介。一个集体的共同价值(社会赞同)赢得权威。人们共同认定某种职位具有权力,使得权力合法化与这一职位中,并能从一个担任者转移到另一个担任者。如白宫主人的权力。

④反抗的理想是社会变化与再组的媒介。革命的意识形态把对于现存权力的反抗范围扩大了,使反抗运动的领袖们以及他们的组织权力合法化,并因此产生了一种对于社会中牢固地建立起来的权力和现存制度的抵消力量。

4、布劳有关宏观社会结构制度化的观点。

答:布劳认为,合法组织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是因为它们已经变得制度化了。?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需要三个条件:第一,组织原则必须具体体现在形式化的程序中,经常体现在书面文献中,并且明确地表现在正式的社会安排中,这些安排被历史地加以传递并独立于在任何时刻执行它们的人们。第二,使这些制度性的形式合法化,并使它们保持活力,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传递给后代。第三,社区中的传统群体必须与这些合法化的价值强烈地认同,而且为保存表现这些价值的制度而提供甜蜜蜜的权力。

?布劳认为,社会存在三种普遍的制度:①整合制度。它使特殊主义的价值永久化,维持社会团结,保存社会结构的特征与个性。主要成分是亲属制度与宗教制度。②分配制度。它体现普遍主义的价值观,维护社会秩序,规定各种社会设施、报酬的分配。主要成分是教育制度与分层制度。③组织制度。它使权威与组织永久化,为实现社会目标而调动资源与进行协调,属于政治制度的合成物。④ 除此之外,社会现实中还存在一种“反制度成分“,它是由那些尚未在明确的制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和理想构成的,而这些价值和理想是社会变迁的最终根源。布劳指出,由于现存的合法价值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在人们心中唤起了理想化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无法被该秩序所满足的,因此反制度成分的存在预示着现存制度合法的文化价值本身总是包含着它们潜在毁灭的种子。

5、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关于权力反抗理论的评述。 答:在布劳看来,反抗现存权力的条件有:

①被剥削与压迫。当那些服从于权力的人经验到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共有情感时,就会产生对权力的反抗。人们感受到受剥削和压迫,起因是统治群体对于重要资源的垄断远远超过了被社会规范定义的公平与正义的标准。当人们遭受严厉的剥夺和压迫,对于被压迫者来说,复仇有时可以成为一种比其他报酬更有价值的行动。

②社会隔离。一个与社会其他部分隔离的群体会加强它反抗剥削与压迫的力量和机会。在权力拥有者看来,被隔离的群体更容易受到权力的剥削,因为他们被剥削不会遭到普遍社会的责难。然而从被剥削群体的角度来看,与其它群体相对隔离促进了群体内的广泛交往与沟通,这些交往与沟通为群体成员提供了对压迫性权力表示不满的许多机会;同时,隔离虽减少了与社区其他群体间的沟通,却使社区关于现存权力合法化的规范对被隔离群体的约束力减轻了。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学考研试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需要社会安全阀制度。 后果: 社会安全阀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它可能导致这样两种消极后果:①减少或解除迫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正常的社会压力;②产生某些负功能。科瑟等冲突论者一方面肯定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它持保留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的学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采用安全阀制度的问题。如通过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对话消除一些不安定因素、增进人民内部的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同志式平等关系。他们还试图将科瑟尔提出的概念加以改造,形成“社会安全阀机制”的思想。不过,这方面的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 2、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答:科塞把冲突分为两种类型,当然现实社会中,往往发现的是这两种纯粹类型的混合物: ①现实性冲突:指那些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动,因而,达到这个目标就可能消除冲突的潜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