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心理学
内化:将社会情境中所理解与观察到的知识融入认知结构而能为自己所用的历程。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文化与儿童的基本生物能力和成熟时间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维果斯基坚持认为环境(文化)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当环境的时机与要求对儿童比较合适的时候,发展才能发生。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文化历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校教学上。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这个观点是维果茨基理论对教学的最大贡献
文化通过发展方式造就儿童,但仅仅在儿童的生物成熟和当前的发展水平足够高级时,文化对儿童的塑造才是有效的。因此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最近发展区:又称可能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达到的水平,和经过别人给予帮助之后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水平是发展的两种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段差距靠儿童自己是无法完成的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应用:教学应走在发展(现在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必须建立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学习最佳期限:如果脱离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儿童的发展总进程中,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是一对不断移动的水平线。对于不同的个体,这一对水平线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
智力的形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的起源
皮亚杰在讲认知发展时,把思维、认知、智慧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过去看法:唯心论、成熟论与经验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认知的结构: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在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
认知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图式(scheme) 图式的概念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 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体现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按一定次序进行,不能改变。 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认知的发展的,他认为认知或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同其他种系一样,儿童在发育成长中,适应水平也经历了不同的层次、不同水平。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assimilation)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象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同化的例子:(1)吸吮,用小奶瓶,而后用大奶瓶吸吮 (2)从公共汽车学到图式,后遇见游览车喊它公车 可能是对的,可能是错的
认知发展的过程之顺应:顺应(accommodation )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同化与顺应: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应过程来说明认识,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应。
认知既是认知图式顺应于外物,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同化是数量上的变化,而顺应是质上的变化。
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对行为主义的著名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R,而应该写作S→←R
认知发展的过程之平衡:平衡(equilibration)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所以,皮亚杰认为:“智慧行为依赖于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皮亚杰,1980年)
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共同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人知发展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儿童认知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 (0-2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适应周围世界 ,依赖于身体的互动经验。两大成就
客体永恒性获得:早期——看不到就不存在。六、七個月后——物体消失但仍能在心中存在符号性心像。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
因果关系联系形成:在儿童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又扩大到动作与客体的关系上,使动作目的性更明确。 前运算阶段(2-7岁)
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质的飞跃。感知动作阶段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而前运算阶段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可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 一旦儿童获得了符号思维能力,他们就能够在心理上与周围物体打交道,就可以首先预测如果他们对一个物体做了什么,就会发生什么,然后把计划付诸行动。
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依赖于感觉而不是依赖于推理。 两个子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5岁):出现象征性功能。象征性游戏的产生是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儿童运用的概念不是抽象的,往往摇摆于概念的一般性和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 直觉思维阶段(4-7岁):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思维主要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左右。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有:缺乏守恒概念、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容器倒水实验、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但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之经验 皮亚杰的“运算”:1.内化的动作,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2.是可逆的动作,能朝向一个方向也能朝向相反的方向;3.具有一种守恒性;4.系统性。 具体运算阶段两大显著特点:获得守恒概念、群集结构的形成 获得守恒性与群集结构形成: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比较杯子中珠子的多少。7岁左右的儿童不会发生困难,通过同一性、补偿性、逆转性实现转化,获得守恒。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儿童在此阶段已经实现运算的群集,但运算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他们的群集没有构成形式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
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在联系具体事物时才能解决问题,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命题进行运算。如比较三个人(小明、小强、小东)皮肤白的问题。
小明比小东白,小明比小强黑,谁最白?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
成熟的作用: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例如,婴儿期出现的眼手协调,是建构婴儿动作图示的必要条件。然而,若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物理环境的作用: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个体在这种动作练习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社会经验。
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成两类:一类是物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
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识图式的发展。 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
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正因为此,皮亚杰把平衡作为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