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2014乡村医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培训讲义(三)合理用药知识3
1岁半以上的甲型肝炎易感者。 3.禁忌证
(1)身体不适,腋温超过37.5℃者。 (2)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 (3)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过敏体质者。 4.不良反应
注射疫苗后少数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一般在72小时内自行缓解。偶有皮疹出现,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5.注意事项
(1)开启疫苗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2)疫苗浑浊、有异物或疫苗瓶有裂纹者,均不得使用。 (3)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以上再接种本疫苗。 (4)妊娠期妇女慎用。 (5)严禁冻结。 6.用法和用量
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1.0ml。 (十四)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1.作用与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工型和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I型和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 2.接种对象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的居民及进入该地区的人员,主要对象为16~60岁的高危人群。 3.禁忌证
(1)发热,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者。 (2)患过敏性疾病、对抗生素或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 (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4.不良反应
注射后一般元反应,个别有发热、头晕,皮疹者应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因疫苗含有氢氧化铝佐剂,少数人在注射后局部可出现硬结、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般在1~3日内自行消退。 5.注意事项
(1)注射前应充分摇匀。
(2)疫苗异常浑浊、变色、有异物及摇不散的块状物或疫苗瓶有裂纹者,均不得使用。
(3)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休息片刻。 (4)严禁冻结。 6.用法和用量
(1)于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2)基础免疫为2针,于第0日、第14日各注射1次;基础免疫后6个月加强免疫1针,每1次1.0ml。
(十五)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 1.作用与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炭疽。 2.接种对象
炭疽常发地区人群,皮毛加工与制革工人、放牧员以及其他与牲畜密切接触者。 3.禁忌证
(1)患严重疾病、严重皮肤病者。
(2)有免疫缺陷症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3)有严重过敏史者。 4.不良反应
接种后局部可出现微红,不需处理;极个别者可出现低热,但能自行消退。如出现持续性体温升高,而局部出现脓肿者,应做对症处理。 5.注意事项
(1)本品仅供皮上划痕用,严禁注射。
(2)开启疫苗瓶和接种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3)疫苗有摇不散的菌块或疫苗瓶有裂纹者,均不得使用。
(4)用前应将疫苗充分摇匀。消毒皮肤只可用酒精,不可用碘酒。 (5)疫苗瓶开启后,应于3小时内用完,剩余的疫苗应废弃。 (6)剩余疫苗、空疫苗瓶及用具,需用3%碱水煮沸消毒30分钟。 (7)严禁冻结。 6.用法和用量
(1)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上划痕接种。用消毒注射器吸取疫苗,在接种部位滴2滴,间隔3~4cm,划痕时用手将皮肤绷紧,用消毒划痕针在每滴疫苗处作“井”字划痕,每条痕长约1~1.5cm。划破表皮以出现间断小血点为度。 (2)用同一划痕针反复涂压,使疫苗充分进入划痕处。接种后局部至少应裸露5~10分钟,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
(3)接种后24小时划痕部位无任何反应者应重新接种。 (十六)钩端螺旋体疫苗 1.作用与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2.接种对象
流行地区7~60岁的人群。 3.禁忌证
(1)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者。
(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有过敏史者。 (4)月经期暂缓注射。 4.不良反应
全身及局部反应轻微,偶有发热及局部疼痛、红肿,一般可自行缓解。 5.注意事项
(1)疫苗变色、曾经冻结、有异物、有摇不散的凝块或疫苗瓶有裂纹者,均不得使用。
(2)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休息片刻。 (3)严禁冻结。 6.用法和用量
(1)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2)共注射2针,间隔7~10日。第1针注射0.5ml,第2针注射1.0ml。 (3)7~13周岁用量减半。必要时7周岁以下儿童可酌量注射,但不超过成人量的1/4。
(4)应在流行季节前完成注射。
儿科常见疾病基本药物(一)
肖慧 北京海淀中医院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是防治疾病的综合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儿发育5个特点
1.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大,水盐转换率快,对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及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失衡。
3.小儿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均不完善,特别是新生儿、未成熟儿的肝、肾功能和某些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当可致不良反应或中毒。 4.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营养紊乱性疾病,进而影响机体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和对药物代谢耐受能力。
5.小儿年龄、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不能简单以成人剂量的几分之几计算。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剂量,同时考虑生理特点。 (二)药效学特点 1.水盐代谢特点
(1)对泻药和利尿药敏感,容易导致失水。 (2)钙盐代谢容易受药物的影响。 2.遗传性疾病对药效的影响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故使用磺胺药和对乙酰氨基酚时易出现溶血反应。
(2)可出现其他酶缺乏性疾病,如乙酰化酶缺乏者,异烟肼灭活缓慢;对位羟化酶不足者,苯妥英钠灭活减慢。 3.药物对内分泌及营养的影响
(1)糖皮质激素对抗生长激素,抑制儿童骨成长及蛋白质合成。 (2)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制剂可影响性征发育。 (3)部分药物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4.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1)多种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抗生素杀灭病原体不利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削弱了婴幼儿的抗感染能力。
(2)首次用药不会发生变态反应。
(三)用药原则
1.有效性 2.方便性 3.安全性 4.经济性
5.选择合适的药物 6.计算好适当给药剂量 7.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8.选择合适剂型 9.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10.慎用对新生儿有特有反应的药物 (四)剂量计算方法 1.按体重计算方法
按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科学,准确性强,适用于各个年龄的儿童。根据已知的体重进行计算。没有测体重的患儿体重计算方法: <6月龄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kg 7~12月龄体重=6+月龄×0.25kg >1岁体重=年龄×2+7(或8)kg 2. 按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体重在30kg以下者:体表面积(m2)=0.035(m2/kg)×体重+0.1(m2) (2)体重在30~50kg者,按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
知道成人剂量,可以根据体表面积的比例计算出各年龄小儿的剂量,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是1.73m2。 体表面积计算药物方法不适用于新生儿和小婴儿。
二、传染性疾病
(一)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突发高热,热退出疹为特点。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儿童。 1.症状
潜伏期为7~17天,平均10天左右。可出现高热、惊厥、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由躯干部位波及全身。 2.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
(2)对症治疗:给予物理降温、退烧药,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补液。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特征。 1.临床表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