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5)
心理学学科综合大纲读书笔记——发展心理学 魏广东
第五部分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2.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3.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则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基本成熟(0~18、19岁)这段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心理的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
(1)动物的原始性心理进化 ? 刺激感应阶段 ? 感觉阶段:进化到了梯形神经系统 ? 知觉阶段:到脊椎动物,具有了脊髓和脑泡 ? 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的发展 ? 人类的进化 ? 人类心理的特点
人类心理产生后,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有意识的心理,包括能意识客体和意识自我;第二,是社会性的心理,人类的心理受各个不同社会具体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原始人和现代人心理有巨大差异;第三,有语言功能的心理,人类借助语言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概括性的认识,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更有意识的调解,人类借助语言将经验积累下来并传递下去。 2.个体心理的发展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里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界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人类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个体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个体的年龄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有年龄决定的。
(2)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的。 (3)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就是从1882年普莱尔《儿
- 1 -
心理学学科综合大纲读书笔记——发展心理学 魏广东
童心理》的出版算起。 2. 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第一阶段:19世纪之前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的准备时期。
第二阶段: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第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时期。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率先进行了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心理开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二是重视中年危机;三是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 3. 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伊洛弗1935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此书影响很大。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矛盾性原则:既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一、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1. 纵向研究
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2. 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3. 聚合交叉研究
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1. 整体研究:也叫系统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
2. 分析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
1.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 2.成组研究:是将相对多的被试作为一个组群进行研究 四、常规研究与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研究
1.常规研究:采用哪些一般研究技术的研究,如观察、谈话、测验等传统方法
2.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研究:是指研究者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设备,如现代化的儿童观察室等。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是观察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并由此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1)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 ? 长期观察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也叫日记法和传记法。 ? 定期观察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儿童进行观察。 (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 2 -
心理学学科综合大纲读书笔记——发展心理学 魏广东
? 全面观察是研究者对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全面的心理表现所进行的一种观察,由于这种观察所涉及的细目较多,所以一般用时较长。 ? 重点观察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某一重点活动或某活动中的一个具体环节进行观察
2. 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搜集有关心理特征资料的方法。 3.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设计的问卷来搜集儿童心理和行为资料的研究方法。 4.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测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5. 实验法:通过一定的情境,操纵和控制某些实验变量,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姓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有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驱使人们去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
“自我”是意识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行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是的儿童积极向上。简单地说,超我代表着人类的道德水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以“性”为划分依据,将儿童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 二、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艾里克森将个体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阶段 阶段名称 一 二 婴儿期 年龄 出生到2岁 主要任务 对今后的影响 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婴儿如果的到满足,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本的信任,否则会产生不信任,即怀疑感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和现实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任务顺利解决,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 本阶段又成为游戏阶段,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功能,而且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教育。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今后在工作上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任务完成不好,儿童就会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 这个时期儿童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如果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信任感,就会产儿童早期 2岁-4岁 三 学前期 4岁-7岁 四 学龄期 7岁-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个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 3 -
五 六 青年期 12岁-18岁 成年早期 18岁-25岁 心理学学科综合大纲读书笔记——发展心理学 魏广东
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七 八 成年中期 25岁-50岁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生孤独感 若缺乏对下一代的关心就会有停滞感 如果对一生还满意的话,就会产生完善感,否则就会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成年晚期 50岁至死亡 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他提出用刺激(S)—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其突出观点就是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
1. 否认遗传的作用
首先,他认为,行为上的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遗传。
其次,华生承认人的生理结构来自于遗传,但他认为,在机体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代表功能上的遗传;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功能如何,完全取决于环境。
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则越大,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个体在幼儿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教育万能论。
第三,华生提出学习理论。他认为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单位,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3.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华生对儿童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情绪发展的课题上,他应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一个著名的实验:阿尔伯特本来不怕兔子,但是每次让他见到兔子同时给以一个可以引起恐惧的声音,后来阿尔伯特害怕兔子了。华生认为儿童的情绪是后天习得的。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更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典型的实验室斯金纳箱,老鼠学会压杠杆吃食物的实验,这种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1. 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作用。
第一,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要使用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儿童的行为。
第二,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按斯金纳的观点,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儿童所以出现某种行为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如果大人不予理睬,儿童就会停止哭闹。儿童把外界的强化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仅有练习而不强化不会发展和巩固某种行为。
第三,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并认为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可以改变行为反应的概率。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而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的概率;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个正刺激的取消而减少了某一个操作反应的概率。斯金纳强调用积极强化代替消极强化,而且强调积极强化的作用。
第四,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种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2. 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1) 育婴箱:给婴儿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婴儿。 (2) 行为矫正:当儿童出现争吵、冲突或自伤行为时,教师或其他人不予理睬,直到儿童得到了自身行为的消极后果,如疼痛,就会自动停止某种行为。 (3) 辅助教学机:教学机的好处是,它把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在学生联系以后,很快就宣告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教学机在提供反馈速度和反复教学的耐心方面具有优越性。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