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评价
分解,开展综合程度比较高的测试。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形成性测试时机。
第二,测试过程中要尽量淡化排名、下定论的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测试氛围。
形成性测试是指向未来的,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更多内容。过于紧张的竞争气氛将不利于形成性测试的实施。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能需要克服长期终结性测试带来的思维和情绪上的定势影响。因此应尝试多种评价方式。如:每次测试后公布答案让学生自评或互评;组成学习小组定期讨论成员存在的问题,交流各自学习心得;针对特殊情况安排个别辅导等等。总之,是希望在民主、协作的氛围中促进更多学生的有效学习。
第三,测试内容的选取及安排要有科学性,加强“矫正建议”部分编制技能的锻炼。
对于某个学习单元,形成性测试要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及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在试题的编制上,内容选取要全面,对同一内容要能够从不同层次进行考察。比如:考察动量定理,就可以从定理的数学表达式、物理意义的表述等记忆层次,辨认动量定理适用情景的理解层次,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例题相似的应用题的使用程序技能层次以及应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现象的应用能力等多种层次进行试题编制。只有明确试题内容的编制结构,教师和学生才能更有效地了解习得的新知识的结构形态,为下一步行为调整定向。
“矫正建议”对学生的行为调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学生调整行为的积极程度、效率高低都与建议部分的编制质量直接相关。这一部分往往明确看出学生出错问题所对应的那部分知识内容在哪个行为层次上的掌握程度不够。相应可以列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希望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改进建议,最终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特的学习风格。
“矫正建议”的编制无疑对编制者的知识结构、学习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每个学科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形成性测试需要学科教师、课程编制者及教学科研者的共同努力。
第四,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观察和推进。
即使是小型学习单元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测试就达到评价目的。一般一个完整的形
13
成性评价单元至少需要两套结构相似的试题,前后进行两次测试。这样的安排为那些在第一次测试中被认为掌握得不太好的学生提供矫正后再次检验的机会,也无形中形成一股激励他们进行补救学习的动力。当然,怎样合理安排前后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情况在实践中摸索总结。
形成性评价已经引起我国多数教育改革者的重视。但对很多人而言,这种评价类型从原理到实际操作都还比较陌生。国外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但一切移植都必须适宜于自己的土地。因此,仍然要扎根于教学实践,大胆试验各种形成性评价方案,探索出适合于我们自己教育情况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惟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诞生真知。
1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