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类标准。
11.2.5 根据大气和水体的环境容量,在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实现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11.3 供暖规划
11.3.1 现状:五大连池风景区城区供热为分散的小锅炉房供热,这些小锅炉房热效率较低,部分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内各处大小烟囱林立,使城市景观受到影响。同时,仍有大量的平房采用火炕、火墙解决冬季的取暖问题。 11.3.2 规划
11.3.2.1 热源规划:集中供热的热源选择大型区域热水锅炉房供热的方式,提供采暖用热。由于城镇居民将逐渐迁往东城区,而将西城区恢复建设成休闲公园,因此,西城区不设集中供暖设施,而采取局部供暖;东城区则需新建一大型集中供暖设施,设置两台14MW热水锅炉。 11.3.2.2 热网规划
热源与热用户采用直接连接,设计供回水温度95/70℃,管网采用枝状布置,管道均采用直埋保温敷设。
大庆农场和五大连池原种农场近期采用局部供热,远期随着旅游接待规模的上升,接待设施的完善,也需考虑集中供暖的建设,建造集中供暖锅炉房,各设一台14MW热水锅炉。 11.3.2.3 在供暖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逐步落实改变燃料结构。 11.4 电力规划 11.4.1现状
五大连池风景区现有35/10KV药泉变电所一座,位于西城区的南部,主变容量 10000KVA一台,35KV电源取自青山变电所德五线。药泉变电所有10KV配电变压器26台,总容量8570KVA。镇内年用电量350万度,电力系统最大供电负荷5.6MW。10KV配电线路4条,总长54千米,380V线路27千米。目前电力不足,电压不稳,供电可靠性差,不能满足要求。 11.4.2规划
11.4.2.1 本规划结合总体规划的原则,做到远、近期结合考虑;并考虑在不影响景区景观环境的原则下实现用电质与量的保障。因此,景区内全部输电网均采用地埋电缆的方式。
11.4.2.2 对于大庆农场、五大连池原种农场等大型接待设施用电点,采用设置变电站,就近接入地区电网的方式;尽快完成城区至冰洞的10KV地电力线,增加城区到石龙管理所的线路,保证石龙、冰洞等景点的开发。以及尽快完成城区至老黑山与火烧山的电力线,城区至焦得布响水泉的电力线
路。
11.4.2.3 对于龙门石寨,则就近接入相近电网。
11.4.2.4 近期建设矿泉水城的变电站,接入地区电网,满足矿泉水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11.4.2.5 为了确保各用电地区电力供应的安全,建议在各用电地区间采用环状电网的接入方式,从而可以确保一个用电地区至少有两种途径的供电电网。 11.5 邮政电信规划: 11.5.1现状
五大连池风景区设电信分局一处,位于西城中心地区,市话交换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网络布局合理,通信系统自动化,中继传输光缆化,交换图示程控化,是一个四通八达,设备先进,功能较全的电话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络还存在盲区,一些距离城区较远的景区目前信号还不完善。 11.5.2邮政电信规划
11.5.2.1邮电营业的设置 11.5.2.1.1近期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城区、大庆农场及五大连池原种农场三处设立综合性的邮政电信营业所。办理业务:传真,国际、国内直拨电话,电报,邮件快递等。并且在景区接待设施内开通有线公用电话。同时,为适应集邮热的兴起,经正式审批后,允许其出售有关纪念信封,加盖纪念邮戳。 中远期
除扩大规划近期中的综合性邮政电信营业所的规模外,还在所有的接待点增设邮政服务设施,并增加电话通讯的普及率,使游客方便地拨打国际、国内直拨电话。 11.5.2.2通讯系统规划
完善风景名胜区的通讯网络,建立一套邮政、电讯、电传服务设施,以形成风景区与全国各省、市以及国际之间的直达联络的网络。 11.6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1.6.1 现状
五大连池区域内电视台现有广播电视接受设备5套,调频广播转发设备1套(50W),VFH频段电视转发设备1套(300),CATV20路前端(550MH 2)CATV网络15千米,中断2600T,实现了村村通,入户率81.25%。五大连池镇内有线电视入户2000户,入户率达70%。卫星地面接收站一座,发射塔高64.2m。 11.6.2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1.6.2.1近期,基本完成区内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更新线路,使有线电视与全国联网,实现光缆连接。
11.6.2.2中期,达到光缆到户,特别是宾馆等接待设施,达到微机卡式收费双向传输,网络信息共享,既可收看电视,又可收发电子邮件。
11.6.2.3远期,有线电视全部数字化传输,高清晰度播出,节目在200套以上。电信、邮电均与有线电视相融合,可视电话也利用有线电视传播得以实现。 11.7 防灾系统规划 11.7.1 防灾现状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防灾系统应满足消防、防震、防洪、紧急救护等要求。其中以消防系统最为重要,紧急救护系统是所有防灾工作中必备的部分,本身也是重要的防灾保障系统。 11.7.2 规划原则与目标
11.7.2.1各景区防灾系统单独考虑。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各景区相当分散,相距遥远,各景区以森林植被为主,或以水上游览为主,性质各不相同,在防灾特点和要求上差别很大。因此,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的防灾系统宜单独考虑。
11.7.2.2发挥五大连池市与五大连池镇区的作用。利用当地现有的防灾系统,为风景区服务。 11.7.2.3防灾规划的重点是解决森林防火、宾馆防火、人员疏散、紧急救护、火山防震等问题。
11.7.3 规划内容 11.7.3.1消防系统
11.7.3.1.1规划区内主干道及次干道均应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重要建筑物应有消防环路。
11.7.3.1.2宾馆等人流集中的建筑物必须配有完备的消防设施。
11.7.3.1.3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消防情况复杂,应根据不同地段考虑森林防火。 11.7.3.1.4风景区管理机构中应有专门的消防管理机关。
11.7.3.1.5火山博览区、石寨探险区因为有珍贵的石龙台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应视需要申请设立消防站。
11.7.3.2紧急救护系统
11.7.3.2.1提高风景区内医疗急救系统的救治能力,直升机救援也应成为紧急救护的主干力量。
11.7.3.2.2建立良好的救护通讯系统,风景区内不留通讯盲区。 11.7.3.2.3与五大连池市、黑河市以及哈尔滨市的医院建立紧密联系。 11.7.3.2.4规划将五大连池风景区机场作为紧急救护机场。 11.7.3.3其它防灾系统
11.7.3.3.1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确定合理的景区防震抗震要求,建筑物应符合国家抗震技术规范。
11.7.3.3.2老黑山和火烧山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设置活火山防震以及救援的措施。 11.7.3.3.3现有重要建筑物不符合抗震、避雷等防灾要求的,应按相关规范整改。 11.7.3.3.4风景区保护与建设时,应考虑紧急情况时避险场地的设置。 11.7.3.3.5建立风景区防汛指挥部,落实防汛工作。
第十二章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12.1 现状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人口56730人,共有劳动力18000人,人口密度53人/k㎡劳动力密度17人/k㎡,人口自然增长率5.4‰。 12.2 规划目标
12.2.1 预测并严格限制各种常驻人口的规模,使其与风景区保育规划允许的居民容量相协调; 12.2.2 建立适合本风景名胜区特点的社会运转系统;
12.2.3引导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内常驻人口的合理分布,建立完整的居民点系统,使其符合风景名胜区的运转机制;
12.2.4引导合理的居民点用地布局; 12.2.5引导淘汰性产业劳动力合理转向。 12.3 规划原则
12.3.1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严格保护五大连池内的风景名胜资源、矿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12.3.2力求风景名胜区内各个居民点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对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内的各居民点实行严格的管理。 12.4 居民点系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