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一本介绍传统中国人的书,是对中国乡村社会的
一个概括,比较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揭示的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费老自己就曾讲过,这本书“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主要分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章。下文我对每个章节摘录了重点句子或做了内容的概括,并在最后表达对这本书的浅见。
一、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这是全书的第一句话。费老先生更是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二、文字下乡:先就空间阻隔来谈谈文字的用处。“文字”,一种双方越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但,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义是不完全的,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越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还容易词不达意引起误会。面对面的往来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然后更进一步说明,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语言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多数人共认,所以,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同一象征; 共同语言之外,在亲密社群中使用特殊语言,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求更直接的会意。因此可以看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三、再论文字下乡:上一篇着重于讨论空间的交流不需要文字,这一篇主要论证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时间上的交流也不需要文字做为工具。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语言已经足够传递世代之间的经验。在这个社会中大家在同一个环境中,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熟人社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最后作者指出:“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四、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不是一捆捆的柴,而是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圆心,而波纹波及的范围也会依据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后来才知道,这里费孝通先生所借用的正是儒家“推己及人”的观点。而儒家哲学之所以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中成为主流,与中国乡土社会本质是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应当是起了相互推动的作用。“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
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五、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我们经常听到:农民的最大毛病是“私”,但联系一下上面的说法,农民的这种“私”就不免“合情合理”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也是与差序的亲属关系相通的。这与西洋社会把权利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上述差异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线弄成了相对性,模糊两可了;而西洋社会里,每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架子,每个人接上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这个架子就是国家,因此公民的观念就不能不先有个国家。国家是一个明显的、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一个人不能脱离国家这个团体,也不能将国家弄成每个人谋利益的机构,只能通过这个机构来维持个体之间的联系。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是每个人有一个不同的亲属体系,在每一
层格局里,个人为了小团体的利牺牲更外层的利时,他也是为公,因为他为的也是一群人的利益,这样公和私就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
六、家族:中国的家族和西方的家庭是不同的。中国的家族包括生育功能却不限与生育功能,其主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但是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西方的家庭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七、男女有别:在乡土社会的文化中,男女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不发生激动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认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有形的和心理的隔离;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因此乡土社会中发生了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即家族。
八、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社会不同与法治社会,虽然无法,但是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与成规。礼治的可能是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正是一个安定的社会,足以保证传统的效力。
九、无讼:这是与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有关的。礼治社会中,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中国正处于从乡土社会中蜕变的过程中,原有的诉讼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此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先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