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学研论文文献综述(第一次校验完)
业沟通;成功举办了“绍兴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成果对接及推介会”。 2.2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趋多样,规模日益扩大,内涵得到拓展,机制进一步健全。据不完全统计,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有86个,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这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内,批准发明专利1185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项,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亿元,累计有15家企业上市。就江苏省而言,百余所高等院校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校依托率达80%以上。2011年,江苏高校又实施产业教授模式,111名企业家成为首批产业教授,直接参与到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最前沿。东南大学(主页)“第四代通信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相比,我们的产学研合作还存在明显不足:高校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不够高;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制度化还不够强;科研活动的选题研发方向与实际需求有脱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科研组织的建构联系松散、渠道不畅;科技项目的立项机制和评价机制存在“SCI”(即“科学引文索引”)导向,使科研工作者倾心论著成果的动力有余、面向产学研应用的动力不足;高等院校科研创新人才的聚集与产学研合作的关联度不高等。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仍面临诸多制约:一是科研体制的制约。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与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二是评价体制的制约。不少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面向应用的考评机制,影响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三是科技转移体系的制约。目前高校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政策还不到位,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效应不够显著,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
2.3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
人才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支撑,产学研合作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思路,新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
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
求的对接。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和倾斜。如青岛科技大学利用国外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对学生进行世界一流专业技术的学习。近五年已与韩国等国家合作办学10个,输送学生800多人。 二、加快立法支持,规范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市场行为
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尽管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在一些方面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适时推出相关法律,建立企业的信誉评价体系,如将技术转移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来推动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法,加快新技术应用与开发,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贸易和竞争法等,以规范产学研的市场行为。
三、拓展融资渠道,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
从总量上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远低于发达国家,缺乏应用开发投资。大学科技成果资金主要来源为国家拨款、自筹、银行贷款等,缺乏风险投资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风险资本的退出,支持和壮大风险投资队伍,实现大学科研资金的支持从单一依赖于政府向依靠风险资本转变,为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
四、转变大学办学理念,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评价体系
高校成果转化的基础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办学理念,它决定了能否产生以及产生多少满足社会需要的科技成果。这是我国许多大学有待加强的地方,人们关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却很少关注大学如何建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因而难以形成大学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回报大学的良性循环机制,大学在科研管理体制上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
3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小结:(l)我国的产学 研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所以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比较晚,合作模式不丰富,需要学习国外新的方法和经验;(2)国外学者对产学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国外的产学合作发展较早,现己形成多样化的各种模式,可为我国的产学合作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3)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也己积累了一定量的文献,但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研究内容也往往限制于合作方式方面,而关于组织的结构、运作管理模式及其制度等的体系化的研究尚未形成;(4)随着我国加入WTO,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对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进行升级;(5)国外的产学研究是根据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进行的,我们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态度,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程度来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4参考文献
[1]张波.传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147-149.
[2]夏至标.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借助专业化行销实现蝶变[J].饲料博览,2010,(8):69-71.
[3]罗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保护[J].魅力中国,2009,(12) [4]丁塑(2000).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0,(6):43一53 [5]杜鹃,李众众(2005).中外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之比较.统计与决策.2005, (7):56一58
[6]谷容先(1998).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与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校企联盟:我国产学合作组织的创新模式研究 业化.1998,(5):63一65
[7]郭晓川(2001).合作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2 [8]胡恩华(2002).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l):54一57
[9]黄胜杰,张毅(2002).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及其网络特性探析.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0一33
[10]黄昆辉(1992).教育行政与教育问题.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2 [11]稽忆虹,倪锋,王宏等(1998).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分析.大连海事 大学学报.1998,(l):89一93
[12]江小娟(2006).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求是.2006,(7):7 [13]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2005).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 价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11):83一84
[14]刘玉奎(2006).面向自主创新的东北地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大连:大连 理工大学,2006:2
[15]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1): 25-27.
[16]谢科范,陈云,董芹芹.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1):38-41.
[17]袁志生,周欣荣.质量效益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1(2):44-46.
[18]袁志生.课题产业公司——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新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0(4):70-72.
[19]张千帆,方超龙,胡丹丹.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7,4(6):748-755.
[20]杨东升,张永安.冲突分析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6):134-137.
[21]葛如一,张朋柱.不连续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变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3):26-38.
[22]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40.
[23]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24]Ahuja,G.(2000).CollaborationNetworks,StructuralHoles,and Innovation:Alongitudianl
Study.AdministrativeScieneeQuarterly.2000,(45):425一455 [25]P.D’Este,P.Patel.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J]Research Policy,2007(9):1295一1313.
[26]AbrahamFlexner(1930).Uiversities.AmereanEnglishGerman.OxfordUniversityPress,1930,354
[27] Christian R.Ostergaard.Knowledge flows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in a cluster: comparing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link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9,20(3):196 -2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