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
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
负半周最大值时,iC3最小,vB1接近于+VCC,此时希望T1在接近饱和状态工作,即vCE1= VCES,故K点电位vK= +VCC-VCES
VCC。当vi为正半周最大值时,T1截止,T2接近饱和导电,vK=VCES
。因
此,负载RL两端得到的交流输出电压幅值Vom= VCC/2。
上述情况是理想的。实际上,图2-1的输出电压幅值达不到Vom= VCC/2,这是因为当vi为负半周时,T1导电,因而iB1增加,由于Rc3上的压降和vBE1的存在,当K点电位向+VCC接近时,T1的基流将受限制而不能增加很多,因而也就限制了T1输向负载的电流,使RL两端得不到足够的电压变化量,致使Vom明显小于VCC/2。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如果把图2-1中D点电位升高,使VD >+VCC,例如将图中D点与+VCC
的连线切断,VD由另一电源供给,则问题即可以得到解决。通常的办法是在电路中引入R3C3等元件组成的所谓自举电路,如图2-2所示。
在图2-2中,当vI =0时,vD=VD=VCC-Ic3R3 ,而vK=VK=VCC/2,因此电容T1两端电压被充电到VC3=VCC/2-Ic3R3。
当时间常数R3C3足够大时,vC3(电容C3两端电压)将基本为常数(vC3 VC3),不随vi而改变。这样,当vi为负时,T1导电,vK将由VCC/2向更正方向变化,考虑到vD=vC3+vK=VC3+vK ,显然,随着K点电位升高,D点电位vD也自动升高。因而,即使输出电压幅度升得很高,也有足够的电流iB1,使T1充分导电。这种工作方式称为自举,意思是电路本身把vD提高了。
3.参考实验电路
本实验参考电路如图2-3所示。
+12VR6 1kΩD1R4 1Ω+T1D2R5RpR1VinC14.7μF++Vout100kΩR51ΩTT2220μF47kΩR227kΩR347Ω
图2-3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请读者按照自举电路的工作原理,将此实验参考电路扩展成带自举电路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完成对比实验。
4.几项重要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1)最大输出功率
理想情况下,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为
Pom?IcmVom22?VCCVCC?VCC ???2?8RL2?2RL2?- 49 -
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
测量方法:给放大器输入1kHz的正弦信号电压,逐渐加大输入电压幅值,当用示波器观察到输
Vo2出波形为临界削波时,用毫伏表测出此时的输出电压Vo,则最大输出功率为:Pom?
RL(2)直流电源供给的平均功率
在理想情况下,(即Vom?(3)效率η ??14VCC时)pV?Pom 2?Pom PV(4)最大输出功率时三极管的管耗PT: PT?PV?Pom
四、实验内容
1.按图2-3所示在实验箱上连接好电路,给T1、T2发射结加正偏压,调节Rp,使VA?VCC2。
2.调节信号发生器,将1kHz的正弦信号输入放大器。逐渐加大输入电压的幅值,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电压vo为临界削波时,用毫伏表测出输出电压Vo,并记录此时的直流电流I和电源电压Vcc,算出Pom、PV、PT和?。将数据填入表2-1中。
表20-1
Vo V ImV VCC V Pom?Vo2RLW PV?VCCIW PT?PV?PomW ? 3.保持输入信号电压不变,记录输出电压的波形。
*4.自行设计加入自举电路,重复步骤二,将实验结果填入表2-2,对比两组数据。
表2-2 Vo V ImV VCC V Pom? Vo2RLW PV? VCCIW PT?PV?PomW ?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列出实验结果,说明实际值与理想值偏离的主要原因。
2.(选做)给出添加自举电路的元件参数选定理由,必要时写出估算过程。
六、思考题
1.无输入信号时,T1、T2的管耗是多少? 2.实验参考电路中各个电容分别有何作用?
七、实验器材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箱
一台
(信号源、元件库、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模块和直流稳压电源)
- 50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