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 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 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6 17:51:08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意在了解作者信息,扫清字词障碍。】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

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肇(zhà(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意在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文章,明白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 1.找出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物致知”的?

学生明确:“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或者回答文章注解里的意思。

教师明确:回答很正确。《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顾名思义,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求得。“致知”,求得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

2.主动的实践是格物致知的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看看你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都获得了什么认识呢?

教师明确:老师就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地难!

3.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飞船,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所以大家说说在科学的领域,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

学生明确: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这一次次的实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何尝不是对自我的超越呢?敢于实验便用于创新,勇于创新便敢于超越自我。

4.大家还知不知道这样的事例呢?

学生举例(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

5.我们刚刚从各种事例中知道科学领域对事物的推究要经过实验,那大家仔细看看文章中谈到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及中国的学生注不注意实验精神的培养?)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儿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6.作者自己在文中就谈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说说这个类似的经历是怎样的? 学生明确:文章的第十二自然段。

丁先生在文中就分析到致使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文化背景。“时至今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读书人的头脑。”于是“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便出现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不知所措的现象。

四、再读课文,深入感知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文章,】

1.文章谈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请大家找出这句话来。

教师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就像《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王先生格物的方法对吗?(学生)它成功了吗?(学生)原因何在? 明确:“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3.那么作者在这里谈到阳明格竹的目的是什么呢?那真理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明确:真理不是内心领悟的。来自对外界的探察。

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知道哪句诗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察吗?

明确:“春江水暖鸭先知。”

“暖”是水的温度,“知”是鸭的知觉,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鸭子们自己探知来的。

课堂小结

从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需要实验精神,知道了中国学生大都缺乏这种精神,并且分析了致使这种精神缺乏的原因就是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那么作者认为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揭晓。

课后习题

1.积累字词。 2.完成练习二。

板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5)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 (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

搜索更多关于: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 教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