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注塑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注塑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21:59:23

第1章 注塑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9·

一般在分型面凹模一侧开设一条深0.025~0.1mm、宽1.5~6mm的排气槽,亦可以利用顶杆、型腔、型芯镶块排气。

7.模具制造

分型面应使模具分割成便于加工的部件,以减少机械加工的难度。

1.1.3 浇注系统

浇注系统是指模具中从喷嘴开始到型腔为止的塑料溶体的流动通道。作用是将塑料溶体顺利地充满型腔的各个部位,并在填充及凝固过程中,将注射压力传递到型腔的各个 部位。

浇注系统由主流道、分流道、冷料穴和浇口组成,如图1-7所示。

主流道

分流道

浇口

塑件

冷料穴 图1-7 浇注系统结构

1.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浇注系统的设计是注塑模具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注塑成型的效率和塑件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浇注系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 了解塑料的成型特性,也就是塑料的温度和剪切速率等。

? 防止型芯和塑件的变形,避免料流正面冲出小直径型芯或脆弱的金属镶件,以及

防止浇口处由于过大的收缩应力而造成塑件变形。 ? 排气良好,保征流体流动顺利,快而不紊乱。

? 减少流程及塑料耗量,以缩短成型周期,提高成型效果,减少塑料用量。 ? 进料口的位置和形状要结合塑件的形状和技术要求确定。 ? 一模多腔时,防止大小相差悬殊的制件放一模腔内。 ? 修整方便,保证塑件外观质量。 2.分流道的类型和设计

分流道就是主流道与浇口之间的部分,起分流和转向的作用,其要求是塑料熔料在流动中热量和压力损失最小,同时使流道中的塑料量最小。分流道的形状如图1-8所示。分流道的形状及大小必须根据塑件的成型体积、塑件壁厚、形状、塑料的工艺特性、注塑速度、分流道长度等因素来确定。

·10·

UG NX 4注塑模具设计师就业实战精解

U形断面

六边形断面

圆形断面

U形

六边形

圆形

图1-8 分流道结构形状

分流道的设计要点:

? 分流道的表面不必要求很光滑,表面精度一般在1.25即可。因为分流道表面不太

光滑,能使熔融塑料的冷却皮层固定,有利于保温。

? 当分流道较长时,在分流道末端应开设冷料穴,以容纳注塑开始时产生的冷料,

保证塑件的质量。 3.浇口的类型和设计

浇口指流道末端与型腔之间的细小通道。作用主要是提高塑料的流动速度和温度,以及防止流入型腔的塑料侧流。

(1)针点式浇口

针点式浇口又称为点水口,采用三板式模架方能自动脱模,模具结构较复杂,浇口在生产过程中自动拉断,适合自动化注射生产。能使用在一模一腔或一模多腔模具中,既可以注射小产品亦可以注射大型产品,特别是有花纹的塑件也不影响外观。图1-9所示为针点式浇口结构。

(2)潜伏式浇口

潜伏式浇口又称为潜伏口,进料部位选在制品较隐蔽的地方,以免影响制品外观,顶出时流道与塑件自动分开,故需较大的顶出力。对于过分强韧的塑料,不适合使用潜伏式浇口。图1-10所示为潜伏式浇口结构。

图1-9 针点式浇口

图1-10 潜伏式浇口

第1章 注塑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11·

(3)侧浇口

侧浇口又称为边缘浇口或侧水口,一般开设在分型面上,从塑件边缘进料,其形状长为矩形或接近矩形。加工方便、简单,应用灵活,既可以从产品外侧进料,亦可以从产品内侧进料。图1-11所示为侧浇口结构。

(4)直接式浇口

直接式浇口又称为大水口或中心浇口,无分流道,塑料通过主流道直接进入型腔,故有塑料流程短,流动阻力小,进料快,动能损失小,传递压力好等优点。但冷却除浇口比较困难,塑件有明显的浇口痕迹,因浇口附近热量比较集中,故在该处冷凝较迟,产生的内应力较大,且易在该处产生气泡、缩孔等缺陷。图1-12所示为直接式浇口结构。

图1-11 侧浇口

图1-12 直接式浇口

4.浇口位置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浇注系统时,应先选择浇口的位置,浇口位置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制品的成型质量及注射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选择浇口位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浇口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分型面上,以便于模具加工及浇口的清理。 ? 浇口位置距型腔各个部位的距离应尽量一致,并使其流程最短。

? 浇口的位置应保证塑料流入型腔时,对着型腔中宽畅、厚壁的部位,以便于塑料

的流入。

? 避免塑料在流入型腔时直冲型腔壁、型芯或嵌件,应使塑料能尽快流入型腔的各

个部位,以避免型芯或嵌件变形。

? 尽量避免使制品产生熔接痕,或使熔痕出现在制品的重要部位。

? 应使塑料在流入型腔时,能沿着平行型腔的方向均匀流入,并有利于型腔内气体

的排出。

? 浇口应设置在制品上最易清除的部位,同时尽可能不影响制品的外观。

1.1.4 顶出机构

使塑件从模具上脱出来的机构称为顶出机构或脱模机构。顶出机构的动作方向与模具开模方向是一致的。良好的顶出机构要求脱模时塑件不变形和不损坏,而且顶出机构的位置应位于制件不明显处。

顶出机构的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机械顶出、液压顶出和气动顶出3大类。在设计顶出

·12·

UG NX 4注塑模具设计师就业实战精解

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为使制品不致因顶出而产生变形,推力点应尽量靠近型芯或难于脱模的部位,如

制品上细长的中空圆柱,多采用推管(标准件通常为司筒)顶出。推力点的布置应尽量均匀。

? 推力点应作用在制品上承受力最大的部位,即刚性好的部位,如筋部、突缘和壳

体形制品的壁缘等处。

? 尽量避免推力点作用在制品的薄平面上,防止制品破裂和穿孔等,如壳体形制品

及筒形制品多采用推板顶出。

? 为避免使顶出的痕迹影响制品的外观,顶出装置应设在制品的隐蔽面或非装饰表

面。对于透明制品尤其要注意顶出位置及顶出形式的选择。 下面叙述几种顶出机构的形式和特点。 1.顶杆顶出机构

顶杆顶出机构是顶出机构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顶杆截面多为圆形,因此其制造和修配方便,顶出效果好,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顶出面积一般比较小,易引起应力集中而顶穿塑件或将塑件顶变形,所以很少应用于脱模斜度小和脱模阻力大的管类或箱类塑件。图1-13所示为顶杆结构。

2.顶管顶出机构

顶管顶出机构又称空心顶杆顶出机构,它适于环形、筒形塑件或塑件上中心带孔部分的顶出。由于顶管整个周边接触塑件,故推顶塑件力均匀,塑件不易变形,也不留下明显的顶出痕迹。采用顶管顶出时,主型芯和凹模可同时设计在动模侧,有利于提高制件的同心度。对于过薄的塑件(厚度<1.5mm),尽量不要采用顶管顶出,因过薄的顶管加工困难,且易损坏。图1-14所示为顶管结构。

图1-13 顶杆结构 图1-14 顶管结构

3.推板顶出机构

推板顶出机构具有顶出力均匀、顶出效果好和无顶出痕迹等特点,特别适用于一模多腔,圆形与外形简单的产品脱模。缺点是使模具厚度增加,脱模孔位置的配合精度及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图1-15所示为推板顶出结构。

搜索更多关于: 注塑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1章 注塑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9· 一般在分型面凹模一侧开设一条深0.025~0.1mm、宽1.5~6mm的排气槽,亦可以利用顶杆、型腔、型芯镶块排气。 7.模具制造 分型面应使模具分割成便于加工的部件,以减少机械加工的难度。 1.1.3 浇注系统 浇注系统是指模具中从喷嘴开始到型腔为止的塑料溶体的流动通道。作用是将塑料溶体顺利地充满型腔的各个部位,并在填充及凝固过程中,将注射压力传递到型腔的各个 部位。 浇注系统由主流道、分流道、冷料穴和浇口组成,如图1-7所示。 主流道 分流道 浇口 塑件 冷料穴 图1-7 浇注系统结构 1.浇注系统的设计原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